一、预制菜行业概述 预制菜是指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以农产品和肉类为原料,涵盖多种品类,满足现代生活高效、便捷、健康的餐饮需求。其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农牧水产供应商、中游的预制菜生产商、下游的冷链物流服务商及终端销售渠道。 预制菜根据加工深度可以分为四类:即配食品(如净菜)、即烹食品(如速冻菜肴)、即热食品(如料理包)和即食食品(如预制凉菜)。随着餐饮供应链的数字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不断加深,预制菜肴的商业形态从传统的后端中央工厂加工逐渐向前端厨房自动化转变,呈现出 “去厨师化” 和 “去后厨化” 的趋势。 预制菜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B 端快速发展期和 C 端需求发掘期。在 90 年代至 2010 年的萌芽期,消费者对预制菜接受度低,行业硬件条件不成熟,发展缓慢,主要局限于米面和火锅等易标准化、生产简单的品类。尽管一些老字号餐饮门店如新雅、全聚德推出了特色预制菜品,但由于技术限制、地域口味差异以及食品安全和口味保证等问题,预制菜行业始终难以壮大。 2010 年至 2019 年的 B 端快速发展期,随着餐饮市场推动连锁化进程,对菜品稳定性的要求提高,加上人工成本快速上升,预制菜在大 B 端的需求逐步打开。2014 年外卖行业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预制菜的发展,外卖商家为提高效率和保证品质,开始大量使用预制菜产品。蜀海、盒马等生鲜零售供应链企业也开始布局预制菜,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从 2020 年开始的 C 端需求发掘期,消费升级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使预制菜进入 C 端用户视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 GDP 突破 10000 美元,居民消费能力提升,预制菜方便快捷的优势逐步显现。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更是培养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消费习惯。2020 年天猫 “双 11” 期间,预制菜销售成交额同比增长约 2 倍。疫情后,餐饮企业为自救,纷纷推出 C 端预制菜产品,如西贝推出 “贾国龙功夫菜”,海底捞推出 “开饭了” 半成品菜肴产品。资本市场也开始追捧预制菜企业,2021 年 4 月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的上市进一步推动了一级市场对预制菜企业的投资热潮。2022 年,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行业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市场监管总局的介入,明确了预制菜的概念并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旨在强化产业链监管,规范市场经营,提升消费者信心。 预制菜市场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产品的多样化和市场的细分化。从单一的速冻半成品扩展到包括各类肉类、海鲜、蔬菜、汤品和甜品在内的广泛产品线。2023 年 12 月的数据显示,半成品豆制品、家宴礼盒和佛跳墙等产品的销量增长显著,其中半成品豆制品的环比销量增长达到了 107.01%。市场正在向细分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传统的中式烹饪方式如火锅、烧烤和小龙虾被重新包装,使其更加便捷适合家庭消费。同时,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粤菜和西式菜系也逐渐受到欢迎。高端预制菜品如佛跳墙和西式烹饪方式的销量上升,反映了消费者对高质量和特色美食的需求增加,以及对便捷高端餐饮解决方案的接受度提升。 中国预制菜行业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并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领域。从 2013 年至 2022 年 4 月,该行业共发生了 74 起投融资事件,涉及资金超过 30 亿元人民币,涵盖了 43 个不同的项目。 预制菜的种类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已经切好的生菜、预先烹饪的肉类、蔬菜、炖菜、煮面等。它们通常通过冷冻、真空包装或在特定的保鲜条件下存储,以延长保质期并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预制菜适合忙碌的现代生活,可以在家庭、快餐店、便利店等多种场合找到。这类产品不仅提供了便利,也符合现代人追求快速、健康、多样化饮食的需求。 预制菜行业的产业链包括上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上游产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如农产品种植、畜牧业、水产养殖,以及食品加工和包装材料供应。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预制菜的品质和消费者的接受度。中游产业涉及预制菜的生产和加工,包括食品的预处理、烹饪、冷冻或冷藏技术等。这一阶段需要高效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游产业主要是销售和分销网络,包括在线和离线的零售渠道、餐饮服务和直销。此外,物流和配送的效率也是成功的关键。 |
下一篇:数字化 智能化 预制菜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