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生产实践中,有些规模鸡场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只注重免疫接种和日常消毒,而对免疫接种后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比较忽视,往往认为诸如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等疫病已经防疫过就万事大吉,鸡群就不会发病。在如今污染程度较严重的大饲养环境中,鸡群的免疫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因此加强抗体监测工作在养殖和防疫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1 抗体监测的定义 抗体监测是通过血清学试验的方法,即用已知抗原检测被检血清中有无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其作用是检验免疫效果和进行疫病诊断。实验室中常用的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和ELISA等。其中HA、HI试验检测鸡群中新城疫、禽流感(H5、H9)、减蛋综合征等疫病的免疫抗体最常用,此种方法具有及时、准确、易于操作、基层适用的特点,对被检血清能作定性分析,又可同时检测数份样品,既能反映单个个体的免疫状态,也能反映整个群体的免疫状态,特别适用于规模鸡场的免疫效果的检测。 2 抗体监测在防疫中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畜禽饲养量日益增加,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层出不穷,有的村组几乎每个农户家中都养鸡,鸡舍一幢挨着一幢,且鸡群的批次多、品种不一、鸡群的免疫时间不同等因素,一旦发生疫情,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因此为防止疫情的发生,避免损失,最重要的是做好免疫工作,并确保免疫鸡群的抗体在免疫保护范围内,同时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但在实际生产中,养殖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养殖数量多、批次多、疫苗种类繁多、免疫程序混乱,导致免疫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应免未免、免疫接种的途径错误、免疫剂量较少(拔针速度过快)、超量频繁免疫造成免疫麻痹等等,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免疫失败,免疫后的抗体没有达到应有的保护水平。而如何判断鸡群的抗体水平是否达到保护鸡群且不发生疫病,抗体监测是唯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3 抗体监测的作用 3.1抗体监测能及时了解鸡群免疫后的免疫效果 当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之后才能够产生保护,而这种保护力的产生往往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方面、动物方面、接种方式方法及时机选择、饲养管理以及环境等,每一个方面出现变化都有可能对免疫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加之动物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以一种人们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在对动物接种疫苗之后,究竟体内的免疫应答情况如何,产生的保护情况怎样,虽然涉及的方面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针对该接种抗原所产生的抗体,抗体滴度或效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免疫效果,因此对鸡群及时采血检测抗体上升情况,从监测即时抗体水平或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来判断鸡群接种疫苗的免疫效果能否抵抗与疫苗相对应的疫病,免疫完成后只有通过抗体检测免疫效果,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 3.2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可以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及时进行免疫 体内抗体水平会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到保护值以下,定期检测鸡群的抗体水平,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确定加强免疫的时间。系统的监测可更多地掌握各类疫病的抗体变化规律,及时做好免疫工作和时间安排,确保鸡群抗体始终处于免疫保护水平以上,方能发挥最佳的生产性能。 3.3根据抗体监测的结果,制定和调整鸡群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受母源抗体和自身抗体水平、免疫时间、免疫方法、疫苗种类、免疫次数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良好免疫效果的获得依赖于首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时机是否合适,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次免疫的时间,上次免疫时体内的残留抗体水平决定再次免疫的时间。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一个养殖场的免疫程序今年、明年适合,后年可能就不太适合,须随时加以调整修订。一些场照搬其它场免疫程序,或连年不变的做法难免有时免疫失误而引发疫病的流行。因此,不能机械地仿效其它场的免疫程序,而应根据当地疫情情况结合上一代次的免疫情况,以所测的实际抗体水平为依据,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并随时监测、及时修订。 3.4抗体监测可提示某些疾病发生的风险 如新城疫、禽流感抗体超过13log2,鸡群有可能感染了病毒;低于4log2则不足以抵抗病毒的侵袭。采血检测发病前后鸡群的抗体水平,刚发病时新城疫或禽流感抗体水平低,大部分鸡抗体水平在保护值以下,离散度在5个以上。病情恢复时的抗体上升3-5个滴度以上,且高于免疫所产生的抗体,提示该鸡群可能发生了新城疫或禽流感。 总之,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预防、控制直至根除动物疫病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长期、连续、可靠地监测,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制定并实施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界定动物疫情的发生范围、数量和疫源等疫情信息。 |
下一篇:如何采取和保存动物组织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