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陕西省绥德县规模羊场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研究

时间:2020-01-18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谢印乾等 - 小 + 大

      3、空间分布

绥德县布病群阳性率的空间分布见图1。空间分布显示,布病群阳性率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以田庄、张家砭为主的西南部乡镇和以薛家河、中角为主的中、北部乡镇。


四  讨论

绥德县位于陕西北部,与山西省交界,素有羊肉消费的习俗,羊饲养量大;拥有多个牛羊活畜交易市场,是榆林市和山西省牛羊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动物流通频繁,市场交易量大;饲养、羊绒生产、屠宰和市场流通等环节,人暴露于布鲁氏菌的潜在风险较高。近年来,该县人间布病病例数量持续上升,人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开展布病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寻找科学的布病防控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研究是首次在绥德县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来了解羊病血清学流行率。研究发现,该县羊病群体水平流行率高达32.6%(95%CI:23.5%~41.6%),说明近年来该县推行的免疫、检疫政策以及基于风险的监测、扑杀措施,对布病的控制显得无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加强免疫和检疫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动物免疫密度达不到要求,没有严格限制非免疫区动物和患病动物的引进;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只过度关注个体流行率,但受群体内抽样方法和抽样量的局限,群内部分阳性个体会被漏检,导致阳性动物在群内长期存在、持续传播,因而虽然花费了巨大代价去扑杀阳性个体,但流行率并没有得到有效降低。

羊布病主要靠胎盘和直接接触传播,因此较高的群体流行率提示,感染群与易感群之间有很高的接触机会。研究发现羊场感染布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外购混养、流产物随意丢弃、近1年内有羊只引进、生产区与生活区不隔离以及2011年后建场,并发现“消毒”为“流产物处理不当”的混杂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往往只通过加强消毒来控制病原传播,而忽视对流产物的无害化处理,因而难以达到控制布病的目的。这需要加强引进动物的检疫、隔离,积极推广自繁自养的生产模式;对生产区和生活区进行有效隔离,切断疫病群间传播途径;加强流产物无害化处理,避免随意丢弃。既要防止病原在群内持续传播,又要避免传染其他羊群。

本研究考虑了血清学检测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群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6%和80.30%。如果不考虑试验特性,就会低估群体流行率,因而基于表面流行率的控制措施会把一些感染群认为是假阴性,所以提高检测试验敏感性或根据阳性场空间分布、风险因素管理水平以及人间病例聚集特征,实施基于风险的控制策略对绥德县布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设定群内预期流行率为5%,用发现疫病方法进行群内个体抽样量计算,导致群内流行率低于5%的场群内的阳性个体难以被发现而被认定为阴性场,但考虑到布病在场群内传播快,一旦有病原会蔓延迅速的特点,这对阳性场的鉴别影响不大。场群抽样量以全县的场群数量为抽样框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各乡镇场群比例进行配额,因而存在代表性不足的局限性,在空间分布分析中会造成一定偏倚;同时,场群抽样采取简单随机的抽样方法,在抽样框不大的情况下,没有对抽样数量作进一步校正,因而对样品的代表性会有一定影响。由于存栏60只以上规模场存栏的羊占该县总存栏的75%以上,因此本研究只选取了存栏60只以上的规模场为目标群,所得到的流行率和风险因素也仅适用于该目标群,对存栏小于60只的小养殖场户的研究还有待下一步开展。

上一篇:我国首例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下一篇:为什么鸟类和蝙蝠都有奇怪的肠道菌群?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