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奶站管理与奶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时间:2010-02-22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二)奶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乳品加工企业少收、限收、拒收生鲜乳现象较多。目前,奶源发展的最大问题来源于产业链下游,即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乳品企业的销售量锐减,库存增加,进而减少了生鲜乳收购量,降低了鲜奶收购价格,出现了卖奶难和奶款兑现难等状况。如在山西太原市小店区的调研中发现,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的奶站还是养殖小区的奶站,目前每个月均会被乳品企业因各种理由拒收3次~5次,而奶站对此毫无办法。此外,北方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企业拖欠奶农奶款的现象,最长拖欠时间达5个月,奶农缺乏流动资金,亏损十分严重。 
  2、奶站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较为落后,检测能力有待提高。奶站建设是奶源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据了解,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的时间较长(需2小时~3小时);检测费用也较高,奶站无法逐户地进行全面检测,而只能对基本的理化指标进行初步检测。若某户牛奶出现问题,也只有等到问题奶与合格奶混合后一并送交乳品企业后才能检测出来。这样往往导致许多没有问题的奶农受到牵连和蒙受损失。另外,奶站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原奶质量的初步把关还不够,急需对奶站工作人员和仪器操作人员进行相对完整的专业技术培训。
  3、奶站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到位。“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由于政府、企业对奶站的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企业对收奶标准十分苛刻,严重影响了奶站自身的盈利水平。奶站盈利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奶站社会化服务功能的萎缩:奶站原先在饲料、防疫、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大大减少,大多数奶站重点都聚焦在原奶干物质、抗生素等质量指标能否合格,而不是想方设法提高收奶范围内牛奶的生产能力。这就导致“奶站所收奶质量难以提高-奶站盈利下降-奶站奶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弱化-奶农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更加难以提高”的恶性循环。
  4、倒奶补偿机制不完善,奶农风险保障能力弱。由于散户的奶是经过奶站混合到一起后送交企业,企业再对整罐奶进行检测,因此只要其中一户的奶不合格,都会影响其他奶农。从调查来看,倒奶后企业、奶站对无问题奶农的损失基本不予赔偿。多数情况是,奶站经过留样测验,公布问题奶户名单,由奶户之间进行协调(主要采取谁出问题,谁负责赔偿的办法,但多数奶农难以支付赔偿)。奶站将损失某一批次的管理费(主要为收这部分奶的水、电、人工等成本),而奶农则将损失当日生鲜乳的全部成本。企业和奶站的这种风险“转移”机制,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奶农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保护奶农利益,维持其养牛信心,急需建立奶农风险保障机制。
  5、奶源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首先,散户多,难集中。特别是山区和牧区,在短时间内实现奶牛的集中饲养或完全进园难度很大。其次,奶源基地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第三,奶牛养殖场(区)建设相对落后。另外,奶牛建档、养殖场(区)的备案等工作也存在着标志不一致,管理不统一等问题,阻碍了生鲜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完善。
  二、重点政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个体私营奶站的管理,推动经营体制的创新 在奶业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危机”下,实现奶站平稳过渡,就必须对占大多数的个体私人奶站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持续监督,使之真正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等要求。在推进个体私营奶站经营主体转换的过程中,不强行推进企业收购奶站,也不有意引导不符合条件的奶站领办合作社。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加快企业托管的进程,减少奶农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中间环节;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本地奶业发展的新型奶站经营模式。
  2、健全奶站管理标准,谨慎推进发证工作 针对目前奶站管理办法不够详细的问题,各地要对合格奶站的基本标准因地制宜地加以明细。在生鲜乳收购证的发证过程中,对奶站建设的报批申请、注册登记、资质审查等审批程序进行监管。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建设场地、设备、卫生、人员和环保等条件的审查,推动奶站健全生鲜乳购销台账、收售奶记录、设备消毒、生鲜奶质量自检等制度。对于已经发证的生鲜乳收购站要加快建立奶站监督检查、例行监测、质量监督员工作规范等制度。尽早将奶站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上一篇:羊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经营体制创新

下一篇:专家解析今年奶牛行业态势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