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5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4 公猪站发展建议 公猪站的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及业务规划。近年来,我国公猪站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公猪站逐渐增多,精液生产及供应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作者结合产业趋势,针对公猪站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科学合理选址。目前生猪养殖暂时进入薄利周期,落后产能正加速淘汰,母猪存栏数量下降,公猪站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在“十三五”时期出台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生猪养殖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适度发展区概念。公猪站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在生猪养殖主产区,如河南、山东等地,公猪站数量较多,服务体系相对完善;而在一些养殖规模较小的省份,公猪站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当地生猪养殖户的优质精液需求。公猪站因其产品特性,对运输时效较为敏感,要充分考虑物流交通条件,更要提前做好区域内政策规划及生猪养殖规模调研。 二是聚焦冻精技术创新,加快成果应用落地。冷冻精液实现了精液的长期保存和跨区域运输,提高了优秀种公猪基因的扩散范围。冷冻精液技术最早在牛产业中应用,发展也最为成熟。近些年,猪冷冻精液技术也有长足进步,主要商品猪种冻精复苏后精子活率达到76%~85%,但在配种质量及地方猪种应用中仍有进步空间。下一步应着重冻精相关抗氧化剂及储存设备的研发,探索提高猪冻精活力和保存期限的新方法,及时优化精液检测、处理设备及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是优化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避免重大疫情发生。自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以来,对养猪业造成了极大损失,非洲猪瘟具有病毒存活时间长、传染快、致死率高等特点。公猪站一旦发生疫病,不仅会导致本场内种猪死亡和精液生产中断,还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疫情,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公猪站对生物安全的要求更高,要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常态化的疫病监测机制,定期对种猪进行疫病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病隐患。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测,加强与周边养殖场的生物安全联防联控,提前预警潜在疫病风险。 四是深化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联合育种进展。生猪种源长期依赖进口是制约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指引下,各公猪站应进一步提高对育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对接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提高公猪更新率、完善种公猪遗传评估体系、搭建基因组选择平台等手段加强公猪的选择强度。组建育种联合体,共同开展种猪选育,通过精液交换建立场间遗传联系,以快速提高主要商品种猪的育种进展。 五是加强种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特色化经营。我国地方猪品种众多,种质特性优异,是宝贵的基因库。但少部分品种处于濒危、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状态,其余猪种保种工作也多依赖于保种场进行,场内公猪数量有限,家系血缘少,容易导致有效群体规模变小、近交衰退等情况出现。公猪站可结合当地遗传资源情况,适量饲养地方猪公猪,可发挥地方品种特色优势,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兼顾了经济效益及社会价值。 |
上一篇:我国商业化畜禽育种体系基本成型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