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8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三、产能迷局:扩张失控与利润失衡的双重绞杀 (一)种鸭产能 “堰塞湖”:从暴利到暴亏的周期反噬 2024 年,白羽肉鸭种禽端盈利表现突出,外购种蛋孵化盈利 0.53 元 / 羽,自有孵化盈利 1.31 元 / 羽,远超行业预期,从业者收益颇丰。在高额利润驱动下,行业迅速掀起扩产热潮,全国父母代种鸭存栏量大幅增长至 5350 万套,较 2023 年增长 8%,新增产能大量涌入市场。 然而,市场变化迅速。2025 年,种鸭环节陷入严重亏损。上半年,商品代鸭苗产量高达 21.36 亿只,远超市场消化能力,供过于求局面加剧。鸭苗价格暴跌,从 2024 年的 3.81 元 / 羽降至 1.51 元 / 羽,跌幅达 60%,部分孵化企业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据统计,种鸭企业亏损面达 85%,行业形势严峻。 更为严峻的是 “苗价与肉价” 严重背离。2025 年 6 月,鸭苗价格跌至 0.1 元 / 羽的历史极值,而毛鸭收购价为 3.43 元 / 斤,价格反差巨大,导致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屠宰企业为维持养殖环节运转,不得不 “保价收购”,但难以根本解决问题,产业链矛盾激化,行业洗牌或已来临。 (二)屠宰端 “腹背受敌”:成本高企与库存积压的双重绞杀 在白羽肉鸭产业下游,屠宰企业面临严峻困境。8 月,毛鸭收购价为 3.6 元 / 斤,较去年同期下跌 15%,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分割鸭综合售价仅 6648 元 / 吨,同比暴跌 18%,价格跌幅远超成本降幅,每销售一吨分割鸭亏损 268 元,小型屠宰厂甚至资不抵债。 同时,库存积压问题严重。冷库库容率高达 85%,超 20 万吨冻品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和仓储空间。资金周转率从 2024 年的 4 次 / 月降至 2.5 次 / 月,资金回笼缓慢,企业运营成本增加。部分企业为缓解压力,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大量工人下岗,行业发展受阻。 大型屠宰企业凭借资金实力和销售渠道勉强支撑,但也艰难维持;小型屠宰企业则处境艰难,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整个屠宰端在成本高企和库存积压的双重压力下,亟需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以摆脱困境。 四、破局之路:从 “量增” 到 “质增” 的产业重构 (一)品质突围:建立 “风味优先” 的生产共识 当前白羽肉鸭产业困境中,品质突围是关键路径,建立 “风味优先” 的生产共识至关重要。行业长期过度追求料肉比,导致鸭肉品质下滑、风味缺失,市场竞争力下降。如今需摒弃 “料肉比迷信”,回归品质至上。 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开展 “品质分级” 养殖试点。摒弃单一追求快速生长模式,推出 42 - 45 天差异化养殖周期,将料肉比精准控制在 1.85 - 1.95 之间,配套使用粗蛋白含量≤18% 的低蛋白饲料。此方案成效显著,鸭肉肌肉密度提升,风味物质沉积,市场反馈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在技术创新方面,樱桃谷鸭的 “超高压灭菌锁鲜技术” 为行业树立典范。该技术通过超高压处理,将鸭肉货架期延长至 90 天,保留 92% 营养成分,实现美味与健康兼顾。采用该技术的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 为保障品质提升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制定统一行业标准势在必行。《优质白羽肉鸭生产规范》明确规定 “肌内脂肪≥2.5%”“卤制出品率≥60%” 等核心指标。通过严格认证的产品可获得 10% - 15% 的价格溢价,激励企业提升品质,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企业、技术、标准协同发力,为产业复兴带来希望。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