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中国奶业一体化的政策创新与实践突围

时间:2025-06-3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张林萍 - 小 + 大

记者:养殖加工一体化需要解决加工资质、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高门槛问题。当前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在向加工端延伸时面临哪些制度性障碍?如何通过政策创新(如加工许可简化、区域品牌共建)降低转型成本?

刘芳:首先,加工资质审批复杂。现行食品加工许可制度对生产环境、设备标准、质量检测等要求较高,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因规模小、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厂房标准化建设、检验设备购置等硬性条件。其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生鲜乳及乳制品对冷链要求极高,但农村地区冷库、冷藏车等设施覆盖率低。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家庭农场冷链设施覆盖率不足30%,且运营成本占加工利润的40%以上,制约产品附加值提升。再次,品牌营销能力不足。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普遍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和市场渠道。现有政策多聚焦生产端补贴,对品牌推广、电商平台对接等支持不足,导致优质产品难以突破地域限制,陷入低价竞争。最后,土地与环保政策约束。加工厂房建设面临用地指标限制,尤其是耕地保护政策下,非农用地审批周期长、成本高。同时,环保部门对废水处理、粪污资源化等要求趋严,中小主体难以负担环保设施投入。

想要降低转型成本需要简化加工许可制度,对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初级加工实行备案制,免除复杂前置审批;对深加工产品推行“先建后验”模式,允许边生产边完善资质。鼓励县域建设“中央厨房”式加工产业园,集中提供标准化车间、检测设备和排污设施,降低主体单独投资成本。同时,强化冷链物流支持。将冷链设施纳入乡村振兴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对购置冷藏车、冷库给予50%补贴;推广内蒙古“青贮贷”模式,开发“冷链贷”专项金融产品,延长还款周期至5年。构建县域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整合家庭农场、合作社与第三方物流资源,实现订单集约化配送。在严守耕地红线前提下,允许家庭农场将不超过5%的承包地转为加工设施用地,或通过“点状供地”模式分散布局小型加工点。

当前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向加工端延伸的核心矛盾,在于小规模主体能力与工业化要求的错配。政策创新需以“降门槛、补短板、强协同”为主线,通过加工许可简化、区域品牌共建、冷链补贴等组合措施,将加工环节的“高门槛”转化为“高跳板”,注意强化制度执行的灵活性。

记者:新修订的灭菌乳国家标准要求禁用复原乳,倒逼企业使用生鲜乳。这一政策对家庭农场主导的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会产生哪些联动效应?是否会加剧中小主体与大型乳企的竞争矛盾?

刘芳:新国标要求灭菌乳必须使用生鲜乳,直接扩大了对优质奶源的需求。家庭农场依托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在生鲜乳的乳蛋白、乳脂肪含量等关键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使其在原料供应端具备议价能力。家庭农场向加工端延伸时,面临加工资质审批复杂、冷链物流成本高等障碍,需政策配套创新,扫除障碍。禁用复原乳后,灭菌乳的“纯天然”属性凸显,为区域品牌打造提供契机。

关于中小主体与大型乳企的竞争矛盾,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已建立全产业链控制能力,生鲜乳自给率超60%,且拥有完善的冷链网络和品牌渠道。新国标实施后,其可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压低成本。而家庭农场在加工设备投资、检测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可能被迫依附于乳企的代工体系,削弱议价权。当前国内原料奶价格持续走低(2024年主产区生鲜乳均价3.14元/公斤,同比下跌15.8%),大型乳企凭借资金实力可逆周期扩张牧场,而中小主体可能因加工转型成本高企退出市场。

竞争矛盾是否激化取决于政策配套力度:短期,可能加剧资源向大型乳企集中,但通过共享加工设施、区域品牌共建等政策可缓冲冲击;长期,需建立“家庭农场主导、乳企服务支撑”的新型合作关系。

未来政策应聚焦三方面:1.简化加工许可并强化技术托管;2.构建生鲜乳价格指数保险机制;3.将冷链物流纳入新基建支持范畴。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弥合规模差距,才能实现“优质奶源—高效加工—消费升级”的全产业链正向循环。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而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对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如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赋能﹢合作社组织”的三方协作机制,确保偏远地区家庭农场不掉队?

上一篇: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