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牧达人 > 畜牧达人 > 文章

养猪院士——熊远著

时间:2025-02-2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张晓铮 - 小 + 大

20世纪70年代初,在充分调查研究我国猪种资源情况、分析世界猪种类型演变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熊远著率先提出了在我国开展瘦肉猪育种的设想。

当时,我国养猪业还停留在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传统分散型养猪形式,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积肥、炼油是农民养猪的主要目的。对于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种,不少人持异议态度。因为当时我国养猪还沿袭着“一瓢水、一把糠”的饲养方法,习惯喂养对饲养水平要求不高的地方猪,而瘦肉型猪的饲养水平比较高。但熊远著认为,粮食(饲料)困难是暂时的,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形势的好转,这个问题会很快解决。

他通过调查外贸出口活猪情况了解到,在香港瘦肉与肥肉的比价相差十多倍,因而各发达国家早已开始由脂肪型猪向瘦肉型猪生产转变。这使他预测到,选育和生产瘦肉型猪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研究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要为生产开辟道路。

1972年9月,“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全国养猪育种科研协作工作的序幕。熊远著开始担任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组猪育种和肉质部主持人,并与其他专家共同主持承担“湖北白猪选育研究”课题。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国外交流,熊远著知道,要想改良中国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的问题,最快的办法就是引进猪种来进行杂交改良。

从1973年到1976年,经过饲养观察及较大规模的杂交组合试验,研究小组最终选用了“大白猪×(长白猪×通城猪)”(简称“大长通”)理想组合,作为湖北白猪选育的基本杂交方案。为缓和近交造成的衰退现象,熊远著于1977—1978年在国内再次引种并开始大量生产大三元杂种猪;同期筛选出的二元、三元优良组合也都在武汉市郊区及部分国营农场试行推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湖北白猪选育前期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我国其他地区也以杂种群为基础,培育出了一批新品种,如哈白猪、上海白猪、北京黑猪、新金猪等。但是这些新品种并不是以瘦肉为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路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问题随之得到解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上也开始出现肥肉滞销,瘦肉供不应求的局面。

也是在这一年,湖北省科委改变了育种的方向,正式下达“瘦肉型湖北白猪及其品系选育”的研究任务,熊远著则正式担纲此项重点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并确定了以数量遗传学理论为指导来设计选育方案,采用多品种育成杂交,群体继代选育和品种、品系同步选育的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

数量遗传学是一门采用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解释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生物发展的规律,对于动物育种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著名畜牧学家、动物营养学家、农业教育家许振英,是将数量遗传学引入我国的专家之一。

历经九年时间,我国自己选育的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终于在1986年成功培育,最终形成了Ⅰ系、Ⅱ系、Ⅲ系六个世代及Ⅳ系、Ⅴ系四个世代,并建立了相应的一般育种群。“湖北白猪”开创了品种品系同步选育的先河,填补了我国长期无高瘦肉率母本新品种的空白。

期间,熊远著利用“湖北白猪Ⅲ系”作为母体,沿用数量遗传理论,优选出瘦肉率达64%以上的杂交瘦肉型猪——“杜湖猪”,以其肌肉丰满、瘦肉率高的优良品质,名列内地供应香港商品猪的首位,首次成为畅销港澳的名优瘦肉猪,为湖北省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和创汇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门和经济市场的双重肯定。

“熊院士最大的优点是对新技术、新理念兼收并蓄,对新兴事物的出现保持一种包容的心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他并不是盲目绝对化地排斥,而是用一种谦和友好的态度去学习、接纳。”青年同行学者徐德全深受其影响。

上一篇:第四届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名单

下一篇:秦英林:养猪路上的奋进与担当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