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禽流感传播新发现:空气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时间:2025-02-21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传统认知中,禽流感通常经禽类间直接接触或受污染环境传播。然而,捷克共和国一项最新研究部分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该研究表明,在特定天气条件下,高传染性的 H5N1 禽流感病毒存在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这一发现对禽流感防控工作具有重要警示意义,可能改变当前防控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方向。
  捷克养鸡场疫情事件
  去年二月,政府兽医在调查捷克一个生物安全措施严格的养鸡场的疫情时,发现了异常情况。该养鸡场配备过滤井水系统、单向气流风扇以及围栏,旨在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确保鸡群免受病毒侵扰。但即便如此,病毒仍突破重重防线,致使数千只鸡死亡。起初,病毒来源成谜,工作人员对饲料、水源及鸡舍设备等进行全面排查,均未发现问题。随着调查深入,进气口附近鸟类死亡情况严重这一细节引起关注,为疫情调查提供了新方向。
  传播途径溯源:风媒传播的可能性
  专家进一步调查发现,养鸡场以西约 5 英里处有一个养鸭场,其靠近野生动物出没的湖泊,生物安全措施薄弱。在养鸡场爆发疫情前几天,该养鸭场遭受大规模禽流感疫情。疫情传播迅速,第一天 800 只鸭子死亡,两天内死亡数量增至 5000 只,最终为控制疫情,50000 只鸭群被全部扑杀。与此同时,养鸡场的鸡也陆续发病,且进气口附近的鸟类最先死亡。研究人员收集当周天气数据后发现,当时存在风媒传播的有利条件:从养鸭场吹向养鸡场的微风持续不断,云层阻挡了可杀灭病毒的紫外线,当地气温在华氏 40 至 50 度之间,利于病毒存活。种种迹象表明,禽流感病毒极有可能借助风力从养鸭场传播至养鸡场。布拉格国家兽医研究所所长、该研究的高级作者卡米尔?塞德拉克博士表示,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后,风媒传播是此次事件最可能的原因。不过,该研究成果目前仅发表于预印本服务器 bioRxiv,尚需同行评审确认。
  传播条件分析:特定天气因素的协同作用
  在此次禽流感传播事件中,天气条件对病毒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微风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从养鸭场吹向养鸡场的微风将病毒颗粒输送至养鸡场,若无微风助力,病毒难以远距离传播。云层阻挡紫外线,紫外线具有杀灭病毒的作用,云层的存在使病毒在空气中存活和传播的几率增加。低温环境则为病毒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华氏 40 至 50 度的温度范围有利于保持病毒活性,延长其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进而提高了病毒传播效率。微风、云层和低温相互配合,共同为禽流感病毒的风媒传播创造了条件,凸显了自然环境因素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专家观点与应对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生态合作中心主任理查德?威比博士指出,目前动物中传播的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类存在一定难度,需经历更多变异才可能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但病毒变异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掉以轻心。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尔姆表示,尽管当前人类感染风险较低,但长远来看并非绝对不可能,如三名兽医在未直接接触患病动物的情况下检测出 H5N1 抗体阳性,可能与风传播有关,这体现了禽流感传播的复杂性。蒙特塞拉特?托雷莫瑞尔博士,明尼苏达大学兽医种群医学的教授和主席建议,农场除严格执行现有预防措施,如要求工作人员穿戴个人防护设备、限制非必要人员进入外,还应重视空气过滤环节,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可有效降低禽类感染风险。
  科学防控禽流感
  此次禽流感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的新发现虽使防控工作更具挑战性,但目前人类感染风险仍处于较低水平。公众应保持科学理性态度,避免过度恐慌。日常生活中,民众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捂住口鼻、确保禽肉彻底煮熟、避免前往活禽市场,减少感染风险。养殖业则需加强防控措施,严格执行现有防疫制度,如工作人员穿戴防护设备、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定期消毒等,并考虑安装空气过滤系统,为禽类创造安全生存环境,保障养殖业稳定发展。通过科学防控,无论是个人还是养殖业都能有效防范禽流感风险,维护健康和生产生活秩序。

上一篇:散养生猪疫病防控现状与综合优化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