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散养生猪疫病防控现状与综合优化策略

时间:2025-02-08    点击: 次    来源:今日畜牧技术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目前,散养生猪仍然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规模和数量都处于中低水平,但其灵活性更强,为众多的散养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然而,这种养殖方式也存在许多缺陷,诸如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混乱、防控意识薄弱以及盲目投入养殖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导致频繁暴发疫病。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扩大养殖规模,部分散养户不惜违反引进动物的相关规定,私自通过非正规渠道引种。这些生猪即使携带少量病原而暂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极易通过接触感染健康生猪,进而引发猪群疫情的扩散。为了有效遏制这一态势,必须深刻洞察当前的养殖环境,明确养殖户的职责所在,进而制定更为精准的预防、控制、保护等对策,以最小的成本保护猪群的安全。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散养生猪疫病,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疫病防治措施和对策。本文就生猪散养特点、养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对策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希望对广大生猪养殖者起到积极示范与引导作用。

1、养殖特点

散养生猪是一种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采用散养方式饲养少量生猪的养殖模式,其特点如下:首先,养殖圈舍选址与建设相对随意,多数散养户倾向于在家庭周围就地搭建圈舍,这种做法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其次,饲料结构相对单一。散养户饲喂生猪时,除了偶尔使用少量的全价饲料外,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这种饲料来源相对简单且易于获取。再者,养殖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大部分散养户存栏在几头至几十头,这样的规模使得养殖者较为容易观察和管理。最后,养殖环境相对复杂。由于条件限制或管理习惯,散养户中普遍存在混养现象,即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饲养,这增加了养殖管理的难度。

2、养殖现状

2.1 防疫意识薄弱

由于大多散养户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防疫意识不足,往往忽略了防疫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有些散养户拒绝配合当地防疫部门的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治服务工作,从而导致生猪养殖的疫病防治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实施,造成生猪疫病的发生率大幅升高。

2.2 资金不充足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

金,涵盖引种、饲养、生产、疫病防控和环境消毒等方面。然而,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散养户因为资金压力可能会选择削减非生产性开支,尤其是疫病防治与消毒等方面的开支。

2.3 疫病防治措施不力

由于缺乏充足的疫病预防经验,许多散养户缺乏对疫病的早期预警和控制能力,并且常常会滥用已经过期或失去活性的疫苗。由于防疫条件不合格,不能及时做好灭鼠、驱蚊虫和消毒措施,导致养殖环境中孳生大量的致病菌,造成疫病的发生与传播。

3、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散养的生猪养殖环境中,规模相对较小的养殖场往往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防疫设施的缺失上,如养殖场普遍缺乏必要的消毒池和兽医室,这一现状为病菌在猪群间快速传播提供了温床,增加了疫病暴发的风险。不仅如此,养殖场环境的简陋同样不可忽视,包括通风设备不完善、采光不足等问题,这些均导致生猪长时间处于不利的生长环境中,进而使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更易受到疫病的侵袭,严重影响了生猪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3.2 猪舍选址不合理

在选址的过程中,很多散养户缺乏科学规划和前瞻性考量。部分散养户出于便利或成本控制的考虑,将猪舍建设在低洼潮湿、排水不畅的区域,这样的环境不仅容易孳生细菌,还会在雨季造成积水。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散养户将猪舍建设在距离人类居住区域过近的地方,也没有设置合理的隔离带,增加了疫病向人类传播的风险。此外,部分散养户还存在混养现象,将猪、禽、犬等动物混养在一起,这不仅导致饲养管理困难,还使得各种动物间的疫病交叉感染几率大幅上升,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上一篇:猪场员工过年返场管理关键点

下一篇:禽流感传播新发现:空气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