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禽业篇 > 文章

中国家禽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时间:2025-02-05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其传播速度之快、危害之大令人咋舌。一旦暴发,禽类死亡率急剧攀升,养殖场往往损失惨重。在 2022 - 2023 年的禽流感疫情中,欧洲地区遭受重创,超过 5000 万只禽类被扑杀,大量家禽养殖场被迫关闭,禽肉、禽蛋供应大幅减少,市场价格剧烈波动 。传支会导致鸡的呼吸道和生殖系统受损,产蛋鸡感染后,产蛋量大幅下降,蛋品质变差,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有研究表明,感染传支的蛋鸡群,产蛋率可能会下降 30% - 50% ,且恢复缓慢。马立克病则主要侵害鸡的免疫系统,导致鸡生长发育受阻,易继发其他感染,病鸡死亡率高,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疫病防控困难重重,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病毒变异犹如一场无休无止的 “军备竞赛”,以禽流感病毒为例,其基因组极易发生突变和重组,不断产生新的亚型和变异株。H5N1、H7N9 等亚型不断出现,使得原有的疫苗和防控措施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养殖场生物安全理念淡薄,防护措施形同虚设。人员、车辆随意进出养殖场,设备、工具不及时消毒,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疫苗研发滞后,难以跟上病毒变异的步伐。从发现新的病毒株到研发出有效的疫苗,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家禽业就暴露在疫病的威胁之下。
  面对疫病的严峻挑战,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刻不容缓。养殖场应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设置隔离带、消毒通道,对进出人员、车辆、物资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检疫。规范免疫接种,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效果。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加快疫苗研发速度,提高疫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科研人员在禽流感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研发出的新型禽流感疫苗,对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家禽业的疫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挑战三:自动化之途,智能与人力难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自动化、智能化已成为家禽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 。然而,当前家禽业在自动化、智能化的道路上,依旧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在部分环节,家禽业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如自动喂料、饮水系统,能够按照设定的程序定时定量地为家禽提供饲料和饮水,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些养殖场还采用了自动化的清粪设备,能够及时清理禽舍内的粪便,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然而,在笼养模式下,从雏鸡进笼到出鸡的整个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完善程度仍有待提高。在雏鸡进笼环节,目前大多仍依赖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对雏鸡造成损伤。在出鸡环节,如何实现自动化的捕捉、分拣和运输,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国外多采用地面平养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在自动化、智能化实施上相对容易一些。地面平养空间开阔,便于大型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和操作。一些国外的养殖场采用了自动巡检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在地面自由移动,实时监测家禽的生长状况、健康数据以及养殖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机器人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通知工作人员进行处理。而我国以笼养为主的模式,由于笼具的限制和空间布局的复杂性,使得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运行都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除了技术难题,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还面临着成本高昂的问题。一套先进的自动化养殖设备,价格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对于许多中小养殖场来说,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大开支。这不仅包括设备的采购成本,还包括后期的维护、升级费用。设备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维修成本较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需要定期升级,以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这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与此同时,家禽业还面临着从业者缺失的困境。如今,愿意从事现场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现场养殖人员多集中在 40 - 50 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禽养殖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养殖场通常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生活设施不完善,工作又脏又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小。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年轻人对职业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舒适、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
  为了解决从业者缺失的问题,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从业者的待遇是关键,企业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和职业发展空间。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求。可以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和培训项目,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培训课程,方便从业者随时随地学习。

上一篇:微利时代,鸡蛋产业如何稳健前行?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