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禽业的辉煌与隐忧 在全球家禽业的版图中,中国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 30 年,中国家禽业宛如一匹黑马,实现了从近乎零起点到全球前二的飞跃式发展,与美国、巴西一同位列全球家禽领域的前三甲 。这一成就的取得,绝非偶然,背后是无数从业者的辛勤付出,以及市场需求增长、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数据来看,中国家禽存栏量和出栏量持续攀升,禽肉、禽蛋产量也稳步增长。规模化养殖的普及,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曾经零散的养殖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取代,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也让家禽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像山东、安徽、广东等省份,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成为了家禽养殖的重要基地,禽肉产量合计占比超过全国的 30%。家禽产品以其丰富的营养、亲民的价格,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为满足人们对优质蛋白的需求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中国家禽业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棘手的挑战。这些挑战犹如隐藏在暗处的礁石,时刻威胁着家禽业这条大船的平稳前行。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这些挑战,探寻应对之策。 挑战一:种源之困,差距与突破 种源,是家禽业发展的根基,如同大厦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前中国家禽业在品种生产性能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在蛋鸡领域,国内部分品种的产蛋量,相较于国际知名品种,每只母鸡每年可能会少产数十枚鸡蛋。就拿我国常见的一些地方蛋鸡品种来说,平均年产蛋量在 250 - 280 枚左右,而像海兰、罗曼等国外优质蛋鸡品种,年产蛋量可达 320 枚甚至更多。在肉鸡方面,料肉比和屠宰性能的差距也较为突出。国内一些肉鸡品种的料肉比可能在 2.5 - 3.0 之间,意味着每生产 1 公斤鸡肉,需要消耗 2.5 - 3.0 公斤的饲料;而国际先进品种的料肉比能低至 2.0 - 2.3,饲料利用率明显更高。屠宰性能上,国际品种的出肉率、胸肉率等关键指标也更具优势,这使得它们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育种起步时间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家禽育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历经了上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庞大的遗传素材库。例如美国的海兰国际公司,自 1936 年创建以来,一直专注于家禽育种,通过长期的选育和改良,培育出了多个性能卓越的蛋鸡品种,在全球祖代蛋种鸡市场占据了超过 50% 的份额 。而我国的家禽育种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许多育种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育种技术发展缓慢。在育种技术方面,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等先进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筛选优良基因,加速育种进程。以基因组选择技术为例,通过对家禽全基因组的扫描和分析,可以在早期准确预测个体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而我国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上还处于追赶阶段,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实验设备,难以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种源自主对于中国家禽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产业的稳定供应,避免因国际市场波动或贸易限制而导致种源短缺,影响家禽养殖的正常开展;还能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近年来,我国在种源突破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政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种业发展的政策,如《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等,为家禽育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蛋鸡遗传育种研究,成功培育出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品种,如京红 1 号、京粉 1 号等。这些品种在生产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京系列蛋鸡年推广量在 2024 年首次突破 3 亿只 。 挑战二:疫病阴霾,防控之难 疫病,一直是悬在家禽业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家禽业的健康发展 。禽流感、传支、马立克等疫病,如幽灵般频繁侵袭家禽养殖场,给家禽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