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冯建伟 刘一明 - 小 + 大
解决了喂猪吃什么,牧原又把目光转向了怎么喂猪。 现如今,牧原拥有255名营养研发人员,研究猪最合适的营养需求,针对不同种群、不同生理阶段的生猪,设计动态日粮营养标准。 “实际生产中,通过饲养员的经验来喂料并不精准,很容易导致饲料的浪费,因此我们研发了智能饲喂系统,通过变频混合技术,实现动态调整营养供给,实现一日一配方,相比原来按阶段换料模式,能够实现更精准地营养供给。”牧原合成生物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智能饲喂,一方面提升人工效率,减少人员操作差异性,减少饲料浪费。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监控与预警猪的采食情况,实现猪的健康管理,提升养猪成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共识落地有差异 静观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可能大家都有所感受,我国整个大农业在做“减法”,化肥在减量,农药在减量,兽用抗菌药在减量,饲料里的豆粕也在减量,这是农业生产由粗放向精准的转型。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已来的是新理念,未去的是旧观念。 当前,依然有一些养殖场(户)固执地认为饲料蛋白含量越高越好、饲料颜色越黄越好。尤其是中小养殖户,多年来形成的以粗蛋白含量判定饲料质量好坏的观念短时间难以改变,对低豆粕日粮应用效果有疑虑。据对江苏、山东、湖南3个省的179家养殖场(户)自配料的调研,90%以上采用传统的高蛋白日粮,86%的生猪育肥户自配料中豆粕用量在20%以上。 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一些饲料销售商,不顾科学事实,还在大肆用“饲料中豆粕占比在15%~24%左右好养猪”的话术进行标榜、推销,误导养猪户购买豆粕含量高的饲料。 实际上,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氨基酸营养,需要关注的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及其比例,过分关注蛋白高低而不重视其中氨基酸的平衡,不仅会导致蛋白质的过度浪费,也不利于动物健康生长,同时过高的氮排放还会影响生态环境。 “目前,行业内对于低豆粕的技术有共识,但是落地程度有差异,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做得较好。低蛋白低豆粕技术能降低成本、减少排放,是先进的配方技术,对所有养殖模式都是适用的。”温氏股份研究院执行总经理谭会泽表示。 “养殖业头部企业一般都自有饲料厂,随着对低豆粕日粮在降本、节粮、氮减排方面形成共识,一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低豆粕日粮技术。而普通规模养殖场和中小散户往往直接购买成品料或预混剂自配料,向他们普及低豆粕日粮还需要政府、饲料生产商、经销商等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牧原饲料项目负责人说。 近些年,已经有一些饲料企业初步尝试向养殖户推广低蛋白成品饲料,销量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养殖散户也在不断优化养殖方式,市场在逐步接受低蛋白饲料。 “行情好的时候用什么饲料都无所谓的,但后来猪价降下来,不得不考虑在饲料上节约成本了。”石秀峰现在认准了低蛋白饲料。 “从养殖企业的角度来看,豆粕替代原料供应是短缺的,限制了豆粕替代技术的充分应用。”谭会泽介绍,缬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等部分氨基酸供应量不稳定且价格偏高,制约低蛋白技术应用,行业整体需要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蛋白资源、加大小品种氨基酸的生产。同时,行业缺乏相同评估条件下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需完善有效营养参数,并建立理化指标预测有效营养参数的动态预测模型。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需要聚焦“降蛋白、替豆粕、增饲草”这三件事。 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是减量的关键所在。要深入开展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构建完善基础数据库,支持国产饲料配方软件研发应用。加紧制定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动物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 未来已来。在养殖业这个行当,谁会“省吃俭用”,谁就有可能拥抱未来。 |
上一篇:粮改饲,不仅补上了畜牧业短板
下一篇:饲料产业创新发展之路探索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