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饲料业篇 > 文章

如何摆脱“豆粕依赖”?

时间:2024-06-1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冯建伟 刘一明 - 小 + 大

今年4月中旬,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的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上,众多饲料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集中呈现,乙醇梭菌蛋白产品一亮相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

“乙醇梭菌蛋白已成功在鱼类、仔猪和肉禽配合饲料中应用,从营养学角度看,该产品可以作为基础蛋白原料在各类动物配合饲料中广泛使用。”北京首朗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兴奋地向大家介绍其新产品。

乙醇梭菌蛋白是利用工业尾气生产的微生物蛋白。2021年,一则题为“我国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的消息引爆舆论场,乙醇梭菌蛋白自此受到广泛关注。

探索未来方向

牧原的营养师发现,猪的营养是普遍过剩的,也就是说,猪本身不需要那么高的蛋白,猪吃进去的饲料,有一部分没有被消化、利用就被排放出来了,因此造成大量豆粕白白浪费。

饲料营养过剩还会污染环境,蛋白质里面含有大量的氮,会被微生物分解成氨气,导致猪场散发臭气。

看到整个行业这样持续浪费,牧原一方面给当时的农业部写建议,另一方面多次在行业大会上呼吁推广低豆粕日粮。

2021年,在南昌第七届全球猪业论坛上,牧原在全国的行业大会上公开了自己的低豆粕日粮配方技术。

其实牧原对低豆粕日粮的研究比较早,成本的降低,主要得益于发酵氨基酸替代豆粕的相关研究和应用。

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在生长猪群推广低豆粕日粮,结果表明低豆粕日粮不影响猪群生长和猪肉品质。2003年,低豆粕日粮开始在公司集团全线推广应用。2008年,开始探寻猪群生长最适宜营养需要量,合理设置氨基酸平衡需求,把饲用氨基酸用到极致,进一步降低豆粕用量。而那时,国内氨基酸产业的产能和技术都比较低,主要是缺少市场需求来推动研发进展。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豆粕作为补充蛋白质的饲料原料,实际是满足了动物对多种类别氨基酸的需求。

牧原在养殖中探索使用了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常用氨基酸后,为了进一步减少养猪的豆粕用量,2015年,在缬氨酸成本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开始使用缬氨酸,联合氨基酸企业往前探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产业需求拉动把氨基酸成本降下来。

2019年,牧原开始探索异亮氨酸的使用,异亮氨酸属于小品种氨基酸。从商业角度考虑,小品种氨基酸市场需求小,企业不愿意生产,导致产量很少,价格高,使用起来不经济,高成本卡住了进一步减豆的瓶颈。

秦英林与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偶然聊到了企业在氨基酸方面有需求,结果发现西湖大学正好有合成生物的技术储备和专家。于是,牧原集团与西湖大学联合,先后建立了西湖大学牧原集团联合研究院、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牧原实验室。

西湖大学在合成生物方面的技术成果,在牧原的实践基地一步步试验、成型。通过科研实践,西湖大学创新了氨基酸的合成路径,此技术已具备量产条件,随后在2023年12月,牧原规划的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产品的项目在河南省内乡县开工建设。

西湖大学与牧原集团的合作,聚焦生猪养殖产业需求,围绕合成生物、智能生产、疫病防控、营养研发等领域进行引领性科技攻关,形成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转化成果。合成生物技术使氨基酸菌种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有望大幅降低生猪养殖饲料中的豆粕用量。

业内普遍认为,合成生物技术引领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甚至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今后,合成生物技术潜力的逐步释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未来养殖业的蛋白来源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国内养猪行业能够科学用料,仅充分使用现有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不用小品种氨基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等),豆粕在全国养殖业消耗饲料中的占比就可从13%下降到8%。”秦英林表示,合成生物技术在降低氨基酸成本、推进豆粕减量替代的同时,氨基酸也开始起到了大豆价格调节器的作用。未来,氨基酸价格与豆粕价格相互制衡,为养殖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进而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猪肉。

除了充分使用氨基酸,牧原还在玉米原粮的基础上,引入大麦、高粱、木薯、谷物副产品等杂粮杂粕,进一步减少豆粕使用。2023年,牧原集团生猪养殖豆粕用量占比5.7%,低于行业水平。未来,可实现豆粕用量到3%以下,甚至完全不用。秦英林对此信心满满。

上一篇:粮改饲,不仅补上了畜牧业短板

下一篇:饲料产业创新发展之路探索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