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6 点击: 次 来源:动物福利与可持续农食大会 作者:佚名 - 小 + 大
10月30日,2025动物福利与可持续农食大会在北京平谷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以“动物福利:守护健康和可持续农食未来”为主题,旨在搭建国际对话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索可持续农食系统的新发展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出席大会并发表《饲料粮减量替代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主题报告。 谯仕彦指出,饲料粮减量替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破解资源约束、适配居民消费升级的核心战略举措,更是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他援引关键数据强调紧迫性:2024年我国养殖业消费粮食4.32亿吨,占全国粮食消费总量的53.6%,较口粮消费高出22个百分点;蛋白饲料进口占比达64.4%,而实现完全自给需额外占用7亿~8亿亩耕地,在我国耕地资源紧张背景下不具备可行性。此外,全球贸易波动加剧供应风险,近期巴西大豆对华出口价格暴涨79.9%,国内买家被迫暂停采购;同时居民动物蛋白需求持续增长,2010~2022年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增长15.3%、1.8%和45.5%,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谯仕彦详细拆解了饲料粮减量替代的实践体系: 1、养殖端聚焦遗传改良、营养优化、疫病防控、低蛋白日粮、精准饲喂、种养结合6大节粮路径,到2030年可减少饲料增量需求870万吨,饲料粮减量潜力达5470万吨,相当于当前粮食产量的7.9%。 2、开源端突破一碳气体合成蛋白、昆虫蛋白转化、废弃生物质利用3大技术,开辟非粮饲料新来源。“饲料粮减量替代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他表示,从品种选育、营养配方、疫病防控到非粮资源开发,每一项技术都有明确的节粮效益和落地场景。目前,“精喂坊”数智节粮系统已在华南、华中、东北的3个母猪场、20个肉猪场试点,覆盖1.4万头母猪、16万头肉猪,为技术规模化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谯仕彦建议,未来应稳定规模企业,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500~1万头母猪)和家庭农牧场(50~500头母猪)。“小规模养殖能更好承担乡村振兴、种养循环等社会功能,通过全封闭、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可实现环境友好与效益提升的统一。” 谯仕彦总结道,将饲料粮减量替代全面融入可持续农业转型框架,不仅能破解“资源约束趋紧”与“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压力,更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农食系统筑牢根基。 |
上一篇: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