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中国肉鸡育种记

时间:2024-06-06    点击: 次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这一天,50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桂苹哭了,不过,是喜极而泣。

2021年12月1日,“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等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首批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此实现零的突破!消息传来,一向风风火火的赵桂苹高兴得像个孩子,忍不住哽咽。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为了这一天,中国肉鸡种业等了数十年,赵桂苹和她的研究团队憋着一口气,鏖战了近8年。

拉开序幕

炸鸡、烤鸡、辣子鸡、白切鸡……对于鸡,中国人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吃法更是五花八门。在我国,鸡肉是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品,其中,白羽肉鸡占据了肉鸡市场的一半。

中国人爱吃鸡,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种源受制于人,成为白羽肉鸡产业之痛,也严重威胁着我国肉鸡种业安全。

“不但鸡苗的供应量把持在人家手里,每羽鸡苗的价格也是人家说了算。”说起“切肤之痛”,广东省佛山新广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伟感慨万千。

1993年底,新广农牧从以色列引进一套隐性白羽鸡鸡苗需要10美元,而在广东,当时一个普通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才两三百元。“我们已经觉得很贵了,没想到后来价格一路攀升到50多美元,定价权在别人手上,人家想卖多贵就卖多贵。”刘大伟说。

没有自主育种的能力,失去的不仅仅是议价权。赵桂苹记得,前几年因为疫情,有企业斥巨资千里迢迢包机从国外运回祖代种鸡。

或许有人不理解,为了一只鸡,至于吗?

“养鸡专业户”赵桂苹道出其中原委:黄羽肉鸡等中国本土肉鸡品种,虽然口感不错,但生长速度慢,一般需要60天至100天才能出栏;而原产于西方的白羽肉鸡,历经上百年选育,如今从出生到出栏,只需要40天至42天就可以长到3.0公斤左右,仅需消耗4.5kg至4.8kg饲料。吃得少、长得快、产肉多,一句话概括,白羽肉鸡是性价比之王。

优势显而易见,可要自主育种谈何容易!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畜禽育种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外,白羽肉鸡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我们如何弯道超车?赵桂苹团队决定:从“芯”开始。

消息一出,质疑声纷至沓来。“做做研发还可以,在家禽上要推广商业育种芯片是行不通的!”质疑并非毫无根据。彼时,国际上畜禽育种正步入基因组选育时代,基因组育种芯片在牛、猪等大动物育种中逐渐推广,但对是否要在小动物育种中使用芯片,学者们存在很大争议。

“一来他们不相信我们在技术上能攻克,二来他们认为自主研发肉鸡育种芯片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成本太高,不划算,即便研发出来也没有企业愿意用。”1992年大学毕业就从事肉鸡育种工作的赵桂苹很清楚大家在担心什么。

“有时研究就像一条不归路,谁也不知道怎么做,能不能做成。”面对质疑,赵桂苹心里不是没打鼓,但她不甘心,“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10年内不干这事,我国肉鸡育种不会有质的突破”。

说干就干,在一片议论声中,农科院鸡全基因组SNP育种芯片研发拉开了序幕,那一年是2014年。

优中选优

什么是畜禽育种?简单说,就是要找到那些本身拥有某些“特长”的种源,比如长得快的、抗病性好的、繁殖能力强的,针对这些“特长”,不断优中选优。然后通过多种杂交组合实验,在杂交后代中,选择最好的杂交模式将多种“特长”集合起来……如此循环往复,方有可能培育出一个出类拔萃的新品种。

收集、筛选“素材”,这是育种的第一步,也是一项纷繁浩大的工程。

上一篇:我国自主培育的蓝思猪品种通过审定

下一篇:提升繁殖效率的关键因素——种公猪的调教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