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作者:王文月 张臻 葛毅强 - 小 + 大
种业安全是当前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种业“卡脖子”危机的大国战略,在动物种业方面体现尤为突出。牛肉是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之一,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牛肉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全球占据生产第三、消费第二、进口第一的地位。近期,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调研组赴贵州省调研关岭牛畜种资源保护利用等情况,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观察我国肉牛种业发展态势。 一、我国肉牛种业发展态势 我国虽是世界上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牛长期被作为役用工具,向肉用方向转变比国外晚了一个世纪。肉牛产业发展亟待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一)我国牛肉消费需求持续攀升,自主肉牛品种培育进程加快推进 近十年来,我国年牛肉消费量从2011年607.3万吨增长至2021年998.7万吨(增长率64.45%)。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牛肉进口量达233万吨,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牛肉进口国,占世界牛肉总进口量的23.5%,占中国牛肉消费量四分之一。肉牛良种资源是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当前主导肉用牛品种仍以引进品种为主。通过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方案》,我国自主培育了5个专门化肉牛品种(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云岭牛、华西牛),构建了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基本框架,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但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偏低,肉牛平均单产水平为美国同期单产水平的40.6%。因此,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还需持续优化改良,从而形成产业导向、市场需求的重大战略品种。 (二)优势品种占全球主导地位,肉牛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世界上优质和高产肉牛主导品种主要由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培育。美国有100多个肉牛品种,澳大利亚有40多个,英国与法国有30多个,存栏数量较多的肉牛品种是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海福特牛和夏洛莱牛等。目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几乎呈相对单一品种模式,肉牛生产群体中占比65%的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供种长期依赖国外,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而我国地方特色品种具有耐粗饲、抗性好、风味显著等特点,符合中国人饮食消费习惯,应在满足大众肉用基本需求基础上,兼顾推动我国地方特色黄牛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发展。 (三)关岭牛等中国黄牛是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资源,配套形成草畜绿色循环养殖模式 南方是中国黄牛养殖的重要区域,贵州是南方黄牛聚集带,贵州连续6年(2015-2020)牛存栏排名全国第6,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截至2023年5月底,贵州全省黄牛存栏217.01万头。关岭牛是贵州优良品种之首,也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55个地方肉牛品种之一,“关岭牛”在2021年荣获第106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为同类产品首例。自2016年以来,关岭县委、县政府将关岭牛产业发展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关岭牛肉产品广受市场好评,畅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高端市场,但目前面临保种压力大等难题。随着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饲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存在饲草品质和季节性饲草供给不平衡等问题。调研发现,通过当地“关岭牛+狼尾草饲草”循环模式,按照“草随畜走、草畜配套”的原则,大力推广以杂交狼尾草、紫花苜蓿等优质高产牧草为主的人工牧草种植,推行畜禽废弃物作为肥料还田种草,形成了“种草—养牛”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推动县域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2.42%提升到52.83%,石漠化率从2014年的42.5%下降至27.88%。既降低了养殖企业的种草成本,增加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又实现了种养殖业和生态修复的双赢局面。 二、收获与启示 从关岭牛看中国黄牛,从世界肉牛看中国肉牛,对我国肉牛种业乃至动物育种工作形成几点认识。一是动物品种审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有专家谈到,“品种审定的那一天,就面临着品种退化的开始”。动物品种审定后,要持续做好保种提纯复壮等工作,优化品种性能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再通过产业良性发展反哺品种选育。二是“四链融合”是推动商业化育种的重要抓手。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有效融合,更离不开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通过产品、市场和场景等要素带动育种事业发展。三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依靠现代育种技术加持。发达国家肉牛生产体系、育种体系相对完善,主要肉牛品种基本上利用全基因选择技术进行选种,通过早期选育大幅度缩短了世代间隔,提高选种的准确率。 同时,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如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了Polled基因编辑无角牛和MSTN基因编辑双肌家畜。利用好现代育种技术,可使动物育种更加高效、精准、可控,解决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重大生产问题。 |
下一篇:乳肉兼用牛行业发展新趋势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