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陈齐畅等 - 小 + 大
2.1 生产管理缩短NPD 母猪NPD主要由后备母猪配种超龄、断配间隔、空返流母猪初配至复配间隔等几方面的饲养天数组成。因此,降低母猪NPD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后备母猪适时配种 后备母猪的性成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饲养管理条件都会影响后备母猪的性成熟时间。我国地方猪种属于早熟品种,一般在3月龄就能够发情,而从国外引入的猪种性成熟时间一般较晚,大概在5—6月龄才有发情症状。目前,规模化猪场一般会在后备母猪160—165日龄时对其进行初情诱导,将成熟的公猪与其充分接触,每天2次,每次20 min,刺激其早期发情,于第三情期配种(一般体重在140 kg,8个月龄),不同品种(系)母猪配种目标有差别,需要根据品种(系)确定。 2.1.2 缩短断配间隔 母猪断配间隔主要受分娩胎次、环境温度、采食量、断奶体况损失和饲养管理等因素影响。一般认为,母猪的机体状态和各器官功能会随着分娩胎次的增加逐渐成熟完备,个体对猪场环境、生产过程也在逐渐适应,因而断配间隔的时间会相应缩短。大量生产数据显示,猪舍环境温度变化与母猪哺乳期采食量的变化呈明显负相关,与母猪哺乳期体重损失呈明显正相关,哺乳期采食量的减少和体重损失的增加会引起断配间隔的时间增加,同时发情排卵和配种受胎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养殖生产过程需要合理控制产房环境温度,为母猪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在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上,除了调控环境温度外,还需要从饲喂管理上着手,如产前产后饲喂标准、饲喂餐数、饲喂时间、饲喂量、湿拌料和水料比以及猪群健康状态监视等,从大群饲喂到母猪个体精细化饲喂,通过提升母猪采食量,减少体重损失,缩短断配间隔的时间。提高母猪在哺乳期阶段的采食量,能大大降低其断配间隔时间被延长的可能性。Thaker等研究发现,母猪在哺乳期的体损失与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其中母猪断奶时体损失超过体重的10%,将导致断配间隔显著增加。总之,在母猪饲养管理中,生产管理者需要结合猪场实际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利用胎龄结构调整、猪场环境控制、体况管理、饲喂管理等方法去降低断配间隔的时间以缩短母猪NPD。 2.1.3 缩短母猪初配至复配间隔 母猪空怀、返情、流产是引起母猪复配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中小型猪场都存在类似的生产管理问题,如场内返情空怀母猪的原因调查和数据分析不彻底、无标准化的查返情流程、无异常母猪处置预案等都会导致猪场空返流母猪比例提升,进而引起母猪NPD增加。因此,猪场主要管理者需要重视母猪空怀返情问题,加强数据间的关联分析,在猪场内建立共同的数据语言,完善母猪配种后的查情、孕检流程,及时发现异常母猪,以便得到更好的饲养。 2.2 饲养管理缩短NPD 2.2.1 认真制订和执行母猪的免疫程序 配怀是母猪生产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母猪繁殖周期内饲养时间最长的阶段,配怀时期母猪的空怀、返情和流产发生率也最大。因此,场区需要重视母猪的健康状况,尤其做好后备母猪、经产母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把猪群免疫监测作为场内核心工作,最终降低因繁殖性疾病导致的母猪流产、返情的发生率,缩短母猪NPD。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首先要明确疫苗接种的目标,是要控制那些影响母猪繁殖性能、造成母仔猪死亡率高及导致猪场经济损失大的疾病(如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蓝耳病、圆环、乙脑和细小等病毒疾病);其次,由于疾病种类和流行特点存在区域性差异,猪群抗体水平也有很大不同,因此不同猪场的免疫程序要有个性化,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己的猪场的免疫程序;另外,疫苗选择既要考虑经济性,也要重视安全性,建议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针对新厂家或新品种疫苗,一定要先小群试验,无不良反应再大群使用;最后,一定要重视免疫监测,系统跟踪疫苗接种后猪群抗体水平变化,一方面是为了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另一方面是为疫苗免疫程序的科学优化提供依据。 |
上一篇:粉壳蛋鸡品种汇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