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9 点击: 次 来源:新京报 作者:赵利新 - 小 + 大
对话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 华西牛打破品种引进恶性循环 和国外相比,中国肉牛育种起步晚、起点低,但是在43年时间里,一代代科学家通过蓄力研发、不懈创新,将“华西牛”育种成功。中国为什么要自主培育“华西牛”?“华西牛”育种成功给行业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对育种人来说,育种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困难?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 优质种源无法依靠进口 新京报:我国为什么要自主培育核心种源? 李俊雅:以肉牛为例,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六成以上是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这个群体供种长期依赖国外,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曾经高达70%。但是国内企业引进的品种只能是二流、三流,最优质的种源外国根本不会售卖。所以,我国如果不加强自主育种能力,企业就只能进口外来种源,并处于议价弱势地位。 另外,和国外相比,我国肉牛育种起步晚、起点低,所以刚开始引进、培育、改良的时候,成效特别明显。但是随着国内肉牛生产性能的逐步提高,所引进外来品种的缺陷会逐渐显现,比如引进的品种会不断退化,这倒逼我们还要再进口。进口后,再退化,再进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新京报:“华西牛”育种成功有怎样的意义? 李俊雅:首先,“华西牛”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打破了我国肉牛主导品种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这对于提升肉牛种业竞争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具有积极影响。而且,“华西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这两项指标,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并不逊色,同时它能适应中国本土的多种地理条件,比如北方草原牧区,华北平原的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以及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带,“华西牛”在这些地方均有较好的生产性能。 新品种审定后仍需持续选育 新京报:对育种者来说,育种的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俊雅:肉牛是个大家畜,但是肉牛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且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导致肉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我们仅在选育提高阶段,就经历了四个世代的选择,而每个世代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在这期间又要不断进行测定和选育,才能将最优秀的生产性能固定下来。 对于育种者来说,要想育出一个好品种,就只能耐下性子,长期钻研这一件事。像我们做肉牛育种,长期在乌拉盖基地,遇到技术上的瓶颈是常事,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少难题。乌拉盖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紫外线强,我们队员的皮肤很容易被晒伤。而且那里天气不稳定,忽然一场大雨下来,手头的测定只能暂停,等到天气转好后重新再来。总体来说,育种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的事业,只要找准方向、用对办法、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新京报:新品种审定后,还会有哪些工作要做? 李俊雅:育种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品种的审定通过,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一旦科研人员停止育种工程,现有品种还会有退化风险,所以育种联合体要持续开展选育工作,并且对标世界主流品种,对华西牛进行持续选育提升,完善育种技术体系及相关标准;开展国际联合遗传评估;建设“华西牛”种公牛站和国家级核心育种场。通过进一步完善育繁推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水平肉牛育种平台。 |
上一篇:山东肉鸡育种创新再次实现突破
下一篇:母猪分娩有何健康风险?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