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养鹅大国,鹅饲养量占全球90%以上,年出栏量保持在 6亿只左右,鹅肉总产量近200万吨,占全年畜禽肉总产量的2.3%左右。鹅是草食家禽,产业发展符合我国节粮畜牧业发展方向。鹅肉的营养和经济价值高,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更加安全、绿色、优质、健康蛋白质来源的需求,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鹅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物流受阻、户外消费锐减,导致价格走低、养殖规模波动激烈、养殖意愿下降等。后疫情时代,迫切需要通过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市场开发,推动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目前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产业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驱动加速鹅产业发展从供给端看,反季节繁殖实现商品肉鹅的全年均衡生产显著提升了鹅及其产品的市场供应能力。从消费端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鹅肉消费不断升温,再加上物流和信息的便利促进区域合作,新消费业态等发展提高了鹅产品消费便利性,产业以近 4%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发展,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 生态环境整治行动等因素推进产业整合与养殖布局变化随着国家出台畜牧业“限养区”和“禁养区”政策,部分主要依靠水域养殖的小散养殖户逐步退出,使达标留存的生产单位,特别是种鹅反季节生产的企业和大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并持续扩大生产,促进商品鹅市场价格持续坚挺。此外,2018年的非洲猪瘟疫情,更将肉类价格托举至历史和全球新高。 在此背景下,巨大的养鹅收益还吸引了需要转产的猪企及其从业者,又促进了鹅产业的新一轮投资。由于华东和华南鹅主产区无法再扩大养鹅产能,许多资金与技术雄厚的企业开始寻找域外养鹅机会,纷纷抢滩东北、内蒙古甚至新疆地区,希望利用这些地区的丰富土地和廉价饲料资源发展鹅产业,以期抢占产业风口之先机,继而执鹅业发展之牛耳。 ● 新冠疫情对鹅产业发展影响明显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严重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企业生产与百姓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一方面,物流受阻,饲料等投入品供应不及,对鹅养殖与加工企业正常的产品运输和销售带来巨大影响。另一方面,疫情对消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家庭和餐饮店的鹅肉消费严重低迷,整个鹅产业受到较大冲击。 当前我国鹅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生产方式总体比较粗放 鹅业发展起步晚、投资少、缺少先进科技和产业模式,再加上鹅的生物学习性比较独特,难适用规模化舍内养殖,使得整个产业发展仍然较为粗放,全国商品肉鹅最高年出栏也仅 6 亿只左右。从产业链条看,至今未有强大的资本和企业将上下游各生产环节统一整合、实现一条龙的全产业链生产,各环节的生产都由农户或小企业独立开展。 ● 鹅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 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经营活动,都是通过向上游购买或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经由生产过程形成新产品,再销售至下游环节,最终销售至终端客户或餐饮消费者。全产业链各环节经营活动的组织,如图 1(左)所示由鹅产品的价值在各个环节的合理分配或产品在各环节之间的价格安排关系所实现。该利益分配往往呈现图 1所示的“微笑”曲线,处于上游的种苗培育和生产、饲料兽药及设施装备等生产和供应环节,因其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决定其价值较高。下游的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因为直接与资金密集的终端消费市场对接,拥有资金的优先分配权,获得较多价值分配而收益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