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43年育成“华西牛”

时间:2022-08-13    点击: 次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丽颖 - 小 + 大

陈燕负责牛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据她介绍,国外先后研发了50K(包含5万个位点)和770K(包含77万个位点)的基因芯片,为更详尽地获得全基因组的位点信息,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从而给待选个体的“好与坏”排队排得更准,团队毅然选择了价格更高的770K芯片。

随着育种核心群个体的不断增多,芯片需求量攀升,加上自身经费紧张,考虑到未来也会给推广带来障碍,团队决定从“拿来用”转变为自己搞研发。开发出了10k(包含1万个位点)低密度生物芯片,但由于其位点少,并且全部来自于770k芯片,无法满足育种需求,团队又针对华西牛选育方向和育种目标,添加了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特异性功能位点,研发出一款专门化110K(包含11万个位点)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该芯片售价仅400元左右,随着推广使用量增多、制作数量增加,价格成本还将继续下降。”陈燕介绍,现在这款芯片已在第二轮测试阶段,待测试结果出来就可以进行广泛推广,“现在很多科研单位和企业都主动打电话问我们的芯片产品出来了吗,什么时候才能购买?”110K芯片具有功能相关性、有效性、全面性和性价比高等优点,既降低了基因分型费用,扩大了基因组技术的应用范围,又兼顾主要经济性状基因组育种值评估准确度不低于60%的要求,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推广扩繁打破育种“魔咒”

“和牧民打交道,说破天也没用,效益是第一位。”谈及华西牛的推广工作,李俊雅直言这是又一大阻碍。

肉牛新品种通过审定并不意味着育种的结束,能不能推广下去,能不能保持品质,是更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步此前一些品种的后尘,比如有的品种选育出来后,课题就结束了,没有继续培育下去。”李俊雅说,“就像育种界里的一句老话,‘课题结束之时就是保种灭亡的开始’。”

打破这个业界“魔咒”是李俊雅及其团队的追求。乌拉盖的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后,团队开始思考推广途径。华西牛的育种群规模较小,严重制约了育种效率进展。怎样才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育种群体规模?经过集思广益,团队最终把解决方案定为联合育种。

最初,团队与合作意愿强、群体稳定、育种基础好的15个养殖户建立了合作。2018年,成立了有22户成员的乌拉盖管理区博昊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负责华西牛基础母牛群和核心牛群的管理,落实选配计划,协助完成核心群选择和性能测定等工作。之后,合作社不断吸纳新成员。到2022年,全国“华西牛”核心场户达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先进育种经验逐渐推广至全国。

在李俊雅团队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为研发中心,全国种公牛站、育种核心场、扩繁场积极参与的华西牛联合育种体系,实现了研企紧密结合,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转化应用的发展新格局,并在联合育种的推动下,逐渐健全完善了“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高效繁育的育种体系。

朱波回忆,起初与牧民合作,他们不理解给牛测量到底有什么用。“牧民和牛的感情很深,我们抓他的牛又测体重又抽血,他们很不愿意。”

“最开始我们去抓牛测量,牧民根本不帮忙,中午干完活儿,我们在草原上拿出方便面用开水泡着就吃了。”李俊雅回忆道。测量、选配次数多了,通过个体的遗传评定,牛的性能越来越好,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团队愈发受欢迎了,“现在好多牧民都主动请我们吃饭,有时候还会杀头羊喊我们吃肉。”

养牛户王金强的牧场有270多头牛。2004年,在当地政府介绍下,他与李俊雅团队展开了合作。“科学家都是无偿为我们服务,给我的牛测定、制定系谱,每次测定都要花一天多时间。”王金强说,“他们回去吃饭要赶几十公里路,非常辛苦,我经常主动请他们来家里吃顿家常便饭。”

乌拉盖管理区农牧局局长杨艳明说:“随着华西牛新品种的持续选育和推广,牧民的牛群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养殖效益提升明显。”

上一篇:我国肉牛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篇:云南深山里走出了中国首款白羽鸡“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