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43年育成“华西牛”

时间:2022-08-13    点击: 次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丽颖 - 小 + 大

彼时,从国外求学归国的李俊雅意识到自主培育中国肉牛品种的重要性。“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种源!没有自己的优秀种源,中国肉牛产业将在低水平徘徊,一直被国外牵着鼻子走!”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牛肉已逐渐成为人们“菜篮子”不可或缺的食材。2007年以来,我国牛肉产量一直在600万吨到700万吨之间,消费量却在2021年达到了930万吨。牛肉进口量由2016年的近58万吨发展到了2020年的212万吨,五年时间翻了近四倍,国人的牛肉消费对国外的依赖逐步增大,由于受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的影响,十几年来我国肉牛的存栏量长期保持在9000万头左右。

品种是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数量不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减少对国外牛肉进口的依赖,最可行的途径是自主培育能够提高我国肉牛单产水平的优良品种。这是国家肉牛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更是中国人餐桌的现实需要。

“让肉牛种源自主可控、自立自强。”这正是“华西牛”培育的初衷。

接过肉牛新品种培育的“接力棒”

华西牛的培育科研可以追溯到1978年。

1978年,在内蒙古科委项目支持下,由内蒙古农牧学院担任技术指导,乌拉盖农场十连等多家牧场共同参与的“内蒙古乌拉盖肉乳兼用型肉牛新品种”研究课题,拉开了华西牛新品种培育最初杂交探索的序幕。

利用本地蒙古牛和部分三河牛作母本,以兼用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短角牛、三河牛作父本,开展杂交组合筛选,其间针对个别组合选留杂种公牛进行定向选育,来培育适于高寒牧区草原放牧饲养的大型肉乳兼用型“乌拉盖肉牛新品种”。通过生产性能、适应性、体型等指标的综合评判,初步确定了“西×三”ד西×夏×蒙”的杂交组合,这一组合在当时比较符合育种目标,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体。

但仅仅八年时间,受各种因素影响,在筛选出杂交组合后,这个育种项目便结束了。一份《内蒙古乌拉盖肉牛杂交阶段性科研资料汇编(1978-1995)》记录了这段历史:“该项目原定要求1985年完成,由于当时种牛刚刚进口,要求过急,同时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牛的世代周期长,繁殖慢,要在八年育成肉牛新品种也并不切合实际。”1985年底,在未育成新品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调整科研项目,多开展“短、平、快”项目,验收结束了期限较长的“乌拉盖肉牛”等项目。

此后,乌拉盖肉牛群开始闭群繁育,也就是本群的公牛和母牛进行交配,不再引入其他种群。1993年,当地畜牧局引入北美肉用西门塔尔牛冻精进行肉用性能提高。到2003年,经过两个世代改良,乌拉盖牛群整体肉用性能稳步提升,形成了肉用西门塔尔牛占24/32血液,兼用西门塔尔牛占5/32血液,夏洛来牛、三河牛和蒙古牛各占1/32血液的“华西牛”早期群体。该群体体质结实、肉乳生产性能高、性成熟早、适应性强、耐粗饲、耐寒冷,在当时看来是比较理想的肉牛新品种培育群体。

此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原牛遗传育种研究室也在寻找适合培育肉牛新品种的种群。2002年至2003年,年轻的李俊雅带领课题组走遍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湖北、山西和新疆等养牛大省,综合调查了母牛存栏头数、改良记录情况及工作配合积极性等,最终,确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为“肉用西门塔尔牛”(2018年更名为“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基地。

由此,华西牛的前世与今生在此相遇。李俊雅团队接过肉牛新品种培育的“接力棒”,并将“三高两广”(高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适应性广、分布广)作为肉牛新品种的育种目标,立下了“破垄断局面 兴民族品牌 丰百姓餐桌”的理想。

漫长而艰苦的育种攻关

“相当艰苦。”接受记者采访时,团队成员不约而同如此诉说过去的20年。

2004年,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李俊雅团队开始在内蒙古乌拉盖组建华西牛育种核心群,在群内选择公牛开展横交固定,不再引入其他血统,即杂交种如杂一代、杂二代、杂三代之间相互交配,产生的优秀后代被选作种畜,不好的淘汰,当横交固定到一定阶段,群体的体貌特征趋于一致。

上一篇:我国肉牛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篇:云南深山里走出了中国首款白羽鸡“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