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43年育成“华西牛”

时间:2022-08-13    点击: 次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丽颖 - 小 + 大

“华西牛”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让更多人了解“华西牛”,养殖“华西牛”,才能真正打好我国肉牛种业的“翻身仗”。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为了选育“华西牛”,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花费了整整43年!

8月9日,第二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峰会上,“华西牛”高调亮相,举行新品种发布会,向公众宣布:“华西牛”育成了,中国有了新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李俊雅研究员说,让更多人了解“华西牛”,养殖“华西牛”,才能真正打好我国肉牛种业的“翻身仗”。

2021年底,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自此,我国自主培育的,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符合肉牛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诞生。

“华西牛”的育成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更标志着我国肉牛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只能依赖国外的时代一去不返。

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种源

一周前,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的朱波博士刚刚从内蒙古乌拉盖返回北京。此次,团队一行十余人刚刚完成“华西牛”乌拉盖地区育种核心群2400余头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这样的工作犹如给牛进行全面“体检”,不但要测量体高、体重,还要抽血进行基因分型。

“华西牛”毛色以红色、黄色为主,少量白色花片相间,腹部、头部、肢蹄、尾稍均为白色。公牛体格强壮、背部宽厚、肌肉发达;母牛体型匀称、性情温顺。

这是已成功育成的华西牛体貌特征,它的培育要从上世纪说起。

牛,是农耕时代最先进的农耕动力,它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毫不夸张地说,牛养活了农耕时代的人类社会。

上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其肉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

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但由于本土黄牛长期役用性能选择,肉用性能一直受到忽略,导致我国地方品种牛在生长速度快、产肉率方面相较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有明显差距。

欧美等国家早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肉牛养殖和育种,其中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等品种,体格大、生长速度快。资料显示,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专门化肉牛的育种,这时已经比欧美国家晚了约1个世纪。

引进国外的牛与地方牛品种杂交使我国肉牛的产肉性能有了显著提高。1980年我国一头牛的平均产肉量仅在80公斤左右,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达到136公斤。可是现在,我国肉牛平均胴体重为148公斤/头,增速严重放缓。而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和阿根廷分别为370公斤/头、299公斤/头、255公斤/头和231公斤/头,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过去10年中,中国肉牛平均胴体重虽有一定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还明显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是为什么?

李俊雅说,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占比65%的是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这个群体供种长期依赖国外,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但我们引进的品种只是二流、三流,最拔尖的种源外国根本不会卖给你。和国外相比,我国肉牛育种起步晚、起点低,所以刚开始引进、培育、改良的时候,成效特别明显。而随着我国肉牛生产性能的逐步提高,引进的不足逐渐显现,除了引不到最好的牛以外,还出现了另外的问题,就是引进的品种不断退化。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这个被动局面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最好的牛得不到,得到的性能又保持不住。这也是我国肉牛整体性能在经过初期的迅速增长以后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

上一篇:我国肉牛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篇:云南深山里走出了中国首款白羽鸡“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