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点击: 次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杨惠 - 小 + 大
在我国北方,有一块区域叫北方农牧交错带,它是一片跨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自治区)的狭长地带,是牧区和农区的过渡地带。长期以来,由于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该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百姓增收致富难度提升。 2016年,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优化区域农牧业功能定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深度融合,原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交错带内各省(自治区)积极主动,连续多年推进生态建设与农牧业融合发展。如今,交错带内不仅建设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等一批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生态草林风景区,该区域的草畜产业也快速发展壮大,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正向乡村振兴大步迈进。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大力推广轮封轮牧、舍饲半舍饲和园区化养殖模式,实现肉牛产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图为隆化县湾沟门乡茶棚村肉牛养殖户张秀生舍饲的西门塔尔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摄 一、种草是“开源”,适度养殖是“节流” 由于处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因干湿波动大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和盐碱化情况日益明显,农牧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因此,产业发展首先要想办法把水留下来,把土地生态改善。 “草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以及产草产畜等生产功能,能有效对接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改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不仅是区域生态改善的机会,也是产业发展的机会。”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 近年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在适宜地区推广人工混播饲草种植,建植人工混播草地,并以粮改饲项目为带动发展青贮玉米。2021年,内蒙古饲草产量5302.15万吨,其中天然牧草产量1256万吨干草,人工牧草产量2386.65万吨,青贮专用玉米3659.5万吨。人工牧草产值304亿元,占牧草总产值的68.8%。 “往前回溯20年,雁门关地区入目皆是黄土和白花花的盐碱地,绿色植物难得一见,生态问题亟待解决。”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局长谢卓向记者介绍,为了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提升百姓生活质量,2001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大力开展生态安全保护工程。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牧则牧”的原则,稳定构筑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开展国土绿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目前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全区草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8.75%,25度以上坡耕地及严重沙化地基本实现了“应退尽退”,桑干河、御河等河流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快推进,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先行先试,在坝上地区启动国家草原公园和国家牧场建设试点工程,在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自2018年启动试点创建以来,共命名草原公园10家,国家示范牧场35家,加快了坝上地区草原生态修复、保护与利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草原生态农牧业转变。 在生态改善过程中,如果说种草是“开源”,那么适度养殖便是“节流”。河北、山西等省份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养殖,养殖业由过去的小、散、弱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同时推广舍饲、半舍饲半放牧养殖方式,对草原、林区分区域、分地段、分用途分别实行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宜牧则牧,量力而牧”,不仅维护了生态环境,还让农牧民因牧致富。 二、舍饲半舍饲,成为主要养殖方式 “农牧交错带是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发展地带,兼容农、牧两方资源特点,优化两方资源过渡,地理、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多样性导致了这片区域的养殖天然具有丰富多彩的特性,也为该区域养殖增添更多可能性。”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介绍。 记者采访发现,就养殖方式而言,农牧交错带偏牧区的养殖户可以进行放牧或半舍饲半放牧养殖,偏农区的养殖户则可以采用舍饲或半舍饲半放牧的养殖方式。随着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推广,现在越来越多牧民选择舍饲或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进行养殖。冬春季节,农牧交错带地区雨水少、气温低,草原牧草不能保障牛羊的日常采食需求,导致养殖经济效益较低。“以前牧民有句俗话叫‘秋肥冬瘦春死’,就是因为冬春季节草原上没有草,牛羊越饿越瘦,最后甚至死亡。”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查布嘎图嘎查牧民王喜良告诉记者,舍饲的好处在于养殖户可以提前囤购足够的饲草料,冬春季节草原牧草不足时能及时投喂,保障牛羊稳定生长,经济效益也能得到维持。 |
上一篇:王中:中国农牧行业的变化与进化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