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点击: 次 来源:扬州晚报 作者:乔云 - 小 + 大
从“无鸡不成席”到谈“禽”色变,禽流感病毒像“幽灵”一般时常在世界各地“为非作歹”,不仅危害家禽养殖业,还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 20多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带领下,扬州大学禽流感防控研究团队始终战斗在抗击、防控禽流感的第一线,为家禽养殖业保驾护航,在病毒与人类之间筑起“防护墙”。 2018年,刘秀梵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去年10月,他们又荣获了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在“赛跑”中发出预警 禽流感一般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前者主要由H5、H7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可引发家禽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后者主要由H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致死率较低,但因其传播速度快、污染面广,致使大多数养鸡场深受其害。 刘秀梵认为,虽然暴露人群中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概率很低,但仍须加强禽流感病毒的监测,以防病毒变异后增强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致病性,引发新的禽流感疫情。 为此,研究团队依托江苏省兽医学优势学科、江苏高校“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禽流感病毒国家专业实验室(扬州)、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平台,针对野禽、华东地区活禽交易市场、养殖家禽等开展了大规模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 在团队成员、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彭大新看来,通过加强监测,构建更为丰富的禽流感病毒资源库和抗原变异图谱,是禽流感预警和防控的第一步。 为及时精准预警,团队每个月都要开展监测采样工作,并对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一旦发现新病毒,立即对其流行趋势进行评估,并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建议。 2008年,在对华东地区活禽市场的监测中,团队率先发现了H5N5亚型禽流感病毒,随后又发现了H5N8等H5Nx亚型禽流感病毒,突破了亚洲起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比较稳定的认知。该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H5亚型禽流感病毒进化研究小组引用,并作为划分H5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分支的重要依据。 2013年春天,一种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首次在我国华东地区的鸡群中流行,并在人群中造成至少5波流行,1600多人被感染。通过半年调查,团队最早在全国系统描绘出新型H7N9病毒的详细起源和重配机制,并据此起草了该病毒的防控建议,团队也因此被授予江苏省“全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 “我们要尽量跑在病毒前面,以最快的速度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尽快切断传染源,把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刘秀梵说。 夯实禽流感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卡脖子’技术问题需要基础研究来解决,社会民生也需要基础研究来保障。”刘秀梵说。 他认为,禽流感病毒在突变和重组过程中会导致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增强病毒对宿主和哺乳动物的致病性,危害禽类养殖业和人类健康。 为此,刘秀梵带领团队始终站在禽流感研究的最前沿,聚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和免疫机理研究,致力于解决禽流感防控难题。 |
下一篇:道以正仁心,路以守初心——毛军福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