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点击: 次 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作者:曹兵海、张越杰 - 小 + 大
2. 2022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 2.1 肉牛存栏量、牛肉产量和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牛肉消费量的稳定和增加,是持续推动肉牛牦牛产业发展的动力。在货币流动性充裕和政策继续发力支持草食家畜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2022年将经过上半年的缓冲调整,于下半年逐步进入稳中向旺状态。牛肉市场的消费热情和“新冠疫情”状况,直接影响向旺程度。 需要冷静认识的是,第一,230多万吨的进口牛肉量和稳定的国内牛肉价格,表明我国消费市场对牛肉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能力;第二,再增幅的22万吨进口牛肉,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作是“双循环市场”对肉牛牦牛产业连续释放的又一次信号,即,优选时代的买者市场,需要供给侧和生产侧提供满足消费体验感的产品和服务。第三,牛肉进口量并不等同于现状下国产牛肉的增量空间。甚至可以理解为,在“双循环市场”里,我国的肉牛牦牛产业只有调整结构、升级理念、改进生产方式、扬长避短,才有可能与230多万吨的国外同行产品展开主场竞争,单纯据此数据作为发展、投资的依据具有风险。 紧盯市场消费结构和经济逻辑的变化,调整结构、创新思路、辟新途径、拥抱产业基础(母牛及其养殖主体)、突出产品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创新产业模式,是2022年存栏与牛肉产量小步快走的主基调。 2.2 品种格局变化 全国肉牛总的品种格局变化不大,依然是杂交群体为主(约占79%),地方黄牛、牦牛、水牛为辅(约占21%)的生产结构。杂交群体中,存栏量依次是西门塔尔牛、夏洛莱、利木赞、安格斯及其他进口品种与我国黄牛的杂交后代,其中西门塔尔牛杂交牛为主体。引进的纯种安格斯母牛群体继续扩大、育种工作持续推进。我国地方牛品种在政策强有力引导下,夷陵牛、文山牛、无棣黑牛等地方品种打开了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开发与创新相融合的新格局;秦川肉牛、利鲁牛、无角夏南牛、延和牛、肉用褐牛等肉牛新品种培育工作持续推进,有力促进了地方区域性特色肉牛产业发展。 2.3 养殖成本与效益 重点围绕低成本饲草料资源提质增效开发利用,提高母牛良繁良育,肉牛牦牛养殖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促进肉牛牦牛养殖向开源节流、节能减耗、节本增效发展,推动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发展种养结合,降低养殖成本和助力“双碳”目标发展。 持续推进肉牛各阶段饲养的精准化和产业技术的集成度提高。从技术层面继续支撑肉牛牦牛饲料转化率和牛肉品质的不断提高。牦牛养殖区域更加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高原牧区牦牛繁育和架子牛基地功能将进一步凸显。牦牛育肥生产将向饲草料更丰富的农牧交错带和低海拔农区转移,半农半牧区牦牛舍饲错峰出栏和低海拔农区牦牛舍饲高效饲养模式将继续扩大。 基于禁抗以及疫情管控等的影响,饲草料供给成本、后端生产环节的人工成本和牛源成本等仍将处于一定的高位,适度规模养殖场比例持续提升,基于重视产业前端和产品市场终端的全产业链盈利模式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2.4 疫病与防控 对牛病生物安全综合防控和重大疫病净化的认识将有所提高,更加重视疫病预警、风险因子评估和主动预防。牛病防控技术研发方面,在解决重要短缺产品、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多联多价疫苗、多联快检及现场诊断、群体简便用药、广谱低毒高效药物等的研发将开始引领潮头。与此同时,受“纵使疾病千种、只求健康一种”的产业需求牵引,现有技术集成和综合应用示范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5 屠宰加工 牛肉市场除了继续档次分化,还将向产品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分化。安全、特色、差异、方便、多样、营养的牛肉预制菜品等中央厨房产品,将在线上线下迅速回应新的消费需求。 应用冰温、凉鲜保鲜技术生产高质“冷鲜肉”、“凉鲜肉”的同时,提升终端产品便捷度、注意降低冷却和分割等过程中的损耗,是增强屠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出路。 中央厨房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即烹”、“即热”、“即食”式牛肉预制菜品,将是未来牛肉生产和市场拓展的首选产品形式。“集中屠宰、质量追溯、加工分销、冷链配送、品牌经营”的市场逻辑,将促进屠宰企业携同养殖企业和家庭规模农场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
上一篇:缺口超200万吨,中国牛肉不自由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