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猪的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时间:2021-12-28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傅衍 - 小 + 大

猪的育种技术,欧美国家长期领先于我国,所以从国外引种成了常态。近年来,国内有些大型养猪公司,在内部需求的驱动下,加大了对育种的投入,建立了较强的育种团队,开展了育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我国基于大公司猪育种的技术和成效与国外公司的差距正在缩小,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赶上或超过国外种猪公司,改变我国猪遗传进展过度依赖进口种猪的现状。

一、欧美猪育种战略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1.1 第一阶段(1940—1990年):早期猪的育种,主要是人们用性能测定的手段获得表型,通过表型估计育种值。所选的性状主要是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容易度量的性状,如生长速度、背膘厚、眼肌厚度、饲料利用率等。其中,饲料利用率的改进主要是通过间接选择来提高,即通过选择背膘厚和瘦肉率,间接地改进饲料报酬。另外通过选择生长速度,缩短育肥时间,减少育肥全程的维持需要(能量),也可间接地提高饲料报酬。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进行选择,而对低遗传力的性状,如繁殖力性状遗传进展不大。

1.2 第二阶段(1990—2000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奶牛育种中已广泛使用的BLUP方法,也在猪的育种中得到了推广,这使得不同时间及不同来源的数据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低遗传力的性状也被加入了选育目标,产仔数、存活力等低遗传力性状评估的准确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遗传进程明显加快。所以近十多年来引进的一些外来猪品种的产仔数普遍都很高,甚至超过了以繁殖力高著称的我国地方品种。

1.3 第三阶段(2000—2010年):分子育种得到了应用,通过分子标记,对繁殖性状、生长性状、胴体和肉质性状等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在分子标记的应用中,对单个标记或基因的多效性、以及基因效应的群体特异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由于数量性状受多基因的影响,并且存在基因之间的互作及基因与环境的互作,这增加了标记辅助选择的复杂性,使得单个基因或标记选择的作用不大。作为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基础,大型猪育种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性能测定数据,并且储备了大量的具有表型记录的DNA样本或组织样本,这使得在发现新标记时,能有足够多的样本进行验证,并且可以快速建立足够数量的群体用于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

1.4 第四阶段(2010年以后):基因组选择技术得到了应用,基因组EBV得到了推广。基因芯片的信息主要用于估计基因组亲缘关系,利用基因组信息得到的亲缘关系矩阵比传统的系谱矩阵更准确,获得的估计育种值也更可靠。这一阶段,也对填充(imputation)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从部分基因组通过填充预测更大范围的基因组。这一阶段,大型猪育种公司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进展很快,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测定量,PIC公司当时设计了在标记辅助选择中使用的针对某些性状的低密度SNP芯片,2011年12月开始使用高密度基因组信息进行多性状遗传评估,2012年初使用填充技术获得高密度基因组信息,估计基因组育种值(gEBVs),随后又开展了个体测序的应用,通过测序,获得更精准的EBV。

二、国内猪育种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1 大数据育种: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是育种的关键。数据来自于信息记录、性能测定、基因组分析等,通常包括:个体测定的数据,亲缘个体的数据,环境影响的数据(不同猪场、年份、季节等,甚至温度、通风等有差异的不同栏位,经常有变化的饲养密度等),杂交母猪及杂交商品猪的数据,屠宰场的胴体、肉质数据,分子标记的数据(如50K的芯片),CT扫描的数据(每头猪2~3G)等。

2.2 考虑基因与环境的互作:核心猪场的选址通常很严格,往往会选在远离村庄、远离其他养殖场、远离污染源、生物安全级别很高的地方,核心场的猪场(猪舍)设计也更合理,设备更先进,饲养管理做得更好,饲料和营养更符合需求。在这种环境下,种猪的遗传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商品猪场及家庭农场的环境与核心猪场比要差一些,环境差主要指对猪的舒适度差,如猪舍密度大、空气质量差(氨气、二氧化碳浓度高)、温度和湿度不适合,也指卫生条件差、水质差、饲料质量差、健康状况差(亚健康、猪蓝耳病呈阳性等)等。猪只性能表现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差而变差,但不同的猪只,其性能变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基因和环境之间是存在互作的。

上一篇:205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挂牌

下一篇:中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翻身记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