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3 点击: 次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王凤山 - 小 + 大
东南网12月10日讯扔掉“铁饭碗”,当起了“猪倌”,只为托起海岛“肉案子”。这说的是杨光平。 第一次见到杨光平时,他身着蓝色西装,脚上踩着一双干净的橡胶鞋,说话不紧不慢,让人觉得敦厚稳重。“他有着普通人没有的坚韧不拔的性格,认准的事儿就去做,做了就要做到最好。”熟悉他的人这样评价。 59岁的杨光平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32岁时,他创办第一家成规模生猪养殖企业,最终成为平潭集约化养猪第一人。由此,他荣获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2020年全国十佳农民的荣誉称号。 心系民生再创业 1983年,杨光平进入平潭县政府机关工作,对海岛“一肉难求”的情况有很深的体会:那时的平潭是贫困岛,食用猪肉主要依赖岛外供应,猪价居高不下,是极为珍贵的食物,若是遇上台风季,生猪连运都运不进来。 群众对“肉案子”的渴望,让杨光平决定舍弃“铁饭碗”,成为一名“猪倌”。 下海当“猪倌”得到了时任县领导的支持,县里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杨光平敢想敢做——向亲朋好友借来100多万元,租赁100亩地,建起了一座有200头母猪规模的养猪场。洗猪舍、喂饲料、抓猪仔……创业初期虽苦,但他充满激情。 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初涉养猪行业,饲养技术、管理经验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良种选育体系和疫病防控措施,生猪因病成批死亡,加之当时猪价低迷,没多久,150万元的投资打水漂! 杨光平却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冷静分析失利原因后,他深感养殖需走科学之路。为此,他跑遍省内外,向科研院校、业内专家取经,学习先进生猪养殖技术,深入研究猪肉市场规律……不到两年,这位养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 1997年,杨光平又借来200万元,引进200多头新美系二元母猪,聘请专业技术团队精心饲养。这批生猪长势良好,第二年收获丰厚回报——还清欠款之余,手头还有扩大养猪规模的资金。很快,他又引进800头种猪,年出栏商品猪达到2万头,事业越做越大。 念好生态“养猪经” 走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君山片区芦北村野鹅山,一座偌大的庄园格外显眼,园区绿植郁郁葱葱,一栋栋现代化猪舍整齐排布、鳞次栉比。 这是杨光平的生态养猪园,始建于2003年。彼时,杨光平敏锐地发现,传统养猪模式对环境污染大,企业要长期发展必须走绿色道路。他成立福建阳光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野鹅山开发1500亩的荒山地,让养殖粪污变废为宝,实现“过腹还田”。 后来,杨光平加大投资、分期建设,逐步打造14.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猪舍,陆续购入5000头能繁母猪,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与智能化设备,采用人工深部授精技术,大幅提高母猪的繁殖率。 有了“高大上”的猪舍还不够,杨光平又多次考察大型生猪养殖基地,有条不紊地推进高标准环保措施,引进高温发酵处理新技术,对猪粪进行无害化、资源化、肥料化处理,在养殖园里建起了沼气工程、有机肥料厂、速生丰产林、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形成了“猪—沼—果—蔬—林”立体模式布局。 如今,杨光平的养猪场年出栏10万头,已构建起育种、育肥、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在平潭的市场占有率超七成。 不负时代的馈赠 虽是企业家,杨光平却对部队有着很深的情结。 逢年过节,车笛一鸣,部队里的军人就知道,杨光平又带着新鲜猪肉,给他们送温暖来了。 杨光平还作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平日里,提供给部队的猪肉的价格,要比市场上的零售价低;公司根据部队需求随时提供猪仔、饲料以及养殖技术,部队若要求帮忙宰杀加工自养生猪,加工费分文不收。 在杨光平安排下,林恩炎、林贤银两位老兵,以及孙瑞玉、姜丽等37名“军嫂”先后进入阳光农业工作。 杨光平记挂在心里的,还有老家的乡亲们。“创业初期,投入的资金、土地得益于大家无条件的信任,这样的恩情我不仅忘不了,更要懂得回馈。” 他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联合7家农业合作社和周边800多户农民,开发农业立体养殖项目;每年为农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拿出专项资金,资助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牢记初心使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杨光平以全省最低价每日为平潭供应250多头活猪,保证市民吃上平价、安全、新鲜的猪肉。自此起,“全省最低价”也成为杨光平对自家猪价的唯一要求。 在社会慈善方面,杨光平更是不遗余力。仅近3年,他捐助各种公益慈善事业基金350多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从白手起家到创业有成,杨光平越来越喜欢“猪倌”这个身份。“接下来,要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培育阳光农业生猪品牌,发展‘旅游+养殖+研学’的新模式,乘着‘国际旅游岛’的春风,着力打造一个农、旅、文相结合的世外桃源。”走在庄园新修建的水泥路上,杨光平对未来满怀期待。 |
上一篇:罗海峰:“鸽”声嘹亮致富路
下一篇:陈正东:养好羊,养好娃,养好家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