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12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作者:曲志娜 赵思俊等 - 小 + 大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犬、猫、猪及其他一些野生动物肝脏胆管和胆囊内引起肝脏肿大,并导致其他病变,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可引发动物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1 病原学特征 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顺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八个阶段。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中,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偶尔亦可见于胰腺管内。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花子仁,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成虫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成虫蠕动缓慢,大多吸附于胆管内壁黏膜上。 其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约为(27~35)μm×(12~20)μm,呈椭圆形,有肩峰,似电灯泡状,壳厚,内有成熟的毛蚴。呈黄褐色,上端有卵盖,下端有一小突起。 成虫寄生于猫、犬及人等宿主的肝脏胆管内,所产虫卵随胆汁到达肠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虫卵如落入池塘和溪沟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吞食后,卵内毛蚴即在螺肠内孵出,毛蚴进入螺的淋巴系统和肝脏,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离开螺体逸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和淡水虾体内,形成囊蚴。人、猫、犬等由于吞入含有囊蚴的生或半生的鱼虾而遭感染。囊蚴外壳可被胃酸及胰蛋白酶消化,在十二指肠内幼虫脱囊逸出。幼虫沿胆管逆行至肝脏在胆管内寄生,最后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囊蚴至成虫成熟排卵需1个月左右,在适宜条件下自虫卵至成虫的全部生活史约需3个月,成虫在犬体内可存活3年6个月以上,在人体内寿命可达20年以上。 2 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主要分布于东亚诸国,如日本、朝鲜和中国等。在我国,除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和宁夏外,其余省份均有发病和流行。广东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省份,我国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也是华支睾吸虫病的高发地区,每年4—5月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