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产品监测 > 文章

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志贺氏菌

时间:2021-08-1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作者:曲志娜 赵思俊等 - 小 + 大

  1.3.2 毒力变异与其他变异
  1963年南斯拉夫Mel首先创用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菌株(依链株,Sd),作为口服菌苗可预防志贺氏菌痢疾。Sd株是一株必须有链霉素存在才能生长的菌株,其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
  2 致病性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根据宿主的健康状况和年龄,有时只需少量病菌(至少为10个细胞)进入,就有可能致病。
  致病因素:志贺氏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
  侵袭力:志贺氏菌进入大肠后,由于菌毛的作用黏附于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上,继而进入上皮细胞并在其内繁殖,扩散至邻近细胞及上皮下层。由于毒素的作用,上皮细胞死亡,黏膜下发炎,并有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使黏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志贺氏菌一般不侵犯其他组织,偶尔可引起败血症。目前认为,不论是产生外毒素的还是只有内毒素的志贺氏菌必须侵入肠壁才能致病。因此对黏膜组织的侵袭力是决定致病性的主要因素。
  内毒素:志贺氏菌属中各菌株都有强烈的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通透性增加,从而促进毒素的吸收。继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引起临床上一系列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毒素破坏黏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痢疾脓血便。毒素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使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共济失调和痉挛,尤以直肠括约肌最明显,因而发生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Ⅱ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经1h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给家兔或小鼠注射毒素,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
  3 流行病学特征
  道我国每年约有14000例志贺氏菌病,但发病人数约为30万。
  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统计,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5个州食源性疾病共为8051例,其中志贺氏菌引起的为1263例。
  志贺氏菌病常为食物暴发型或经水传播。和志贺氏菌病相关的食品包括色拉,生的蔬菜、奶和奶制品、禽肉、水果、面包、汉堡包及有鳍鱼类。志贺氏菌在拥挤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经常发现于人员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厅、食堂。食源性志贺氏菌流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从事食品加工行业人员患痢疾或带菌者污染食品,食品接触人员个人卫生差,存放已污染的食品温度不适当等。
  4 危害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的人致病。一般说来,痢疾志贺氏菌所致痢疾的病情较重;宋内氏志贺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志贺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
  1999年5月15日,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一幼儿园发生了由宋内氏志贺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24h内发病37例,患儿年龄5~7岁。2007年甘肃省武威市307名儿童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是由痢疾志贺氏菌污染造成的。2006年,四川崇州200名小学生发生了痢疾志贺氏菌食物中毒事件。
  5 检测方法
  5.1 分离培养
  增菌:称取待检样品25g,加入装有225mL志贺氏菌增菌肉汤的500mL广口瓶内,固体食品应用均质器以8000~10000r/min打碎1min,或用乳钵加灭菌砂磨碎,粉状食品应用灭菌金属匙或玻璃棒研磨使其乳化,于(36±1)℃培养6~8h。
  分离培养: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志贺氏菌选择性琼脂平板或志贺氏菌显色培养基上,于(36±1)℃培养18~24h。观察平板或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根据志贺氏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进行可疑菌落的判定。

上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链球菌

下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有机氯农药残留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