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产品监测 > 文章

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霍乱弧菌

时间:2021-07-2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作者:曲志娜 赵思俊等 - 小 + 大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死亡率甚高,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这两种型别除个别生物学性状稍有不同外,形态和免疫学性基本相同,在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特征上没有本质的差别。
  1 病原学特征
  霍乱弧菌是烈性肠道感染传染病霍乱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短小,大小为(1.5~2.0)μm×(0.35~0.4)μm,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无芽孢,无荚膜,菌体两端钝圆或稍平,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运动活泼。经人工培养后,易失去弧形而呈杆状。营养要求不高,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平板中生长良好,因其他细菌在这一pH条件下不易生长,故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性增殖霍乱弧菌的培养基。在碱性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mm,圆形、光滑、透明。
  霍乱弧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靛基质反应阳性,当培养在含硝酸盐及色氨酸的培养基中,产生靛基质与亚硝酸盐,在浓硫酸存在时,生成红色,称为霍乱红反应,但其他非致病性弧菌亦有此反应,故不能凭此鉴定霍乱弧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与古典型霍乱弧菌生化反应有所不同。前者VP试验阳性而后者为阴性,前者能产生强烈的溶血素,溶解羊红细胞,在血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周围出现明显的透明溶血环,古典型霍乱弧菌则不溶解羊红细胞,个别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株亦不溶血。
  该菌有两类抗原,即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根据O抗原的差异,可将其分为139个血清群其中O1血清群包括了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个生物型均可再分为3个血清型,即原型(稻野型)、异型(小川型)和中间型(彦岛型)。目前致病菌株主要为O139群变异株和O1群霍乱弧菌。O2~O138血清群菌株不致霍乱,可致散发性胃肠炎。
  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埃尔托生物型抵抗力较强,在河水、井水、海水中可存活1~3周,可在鲜鱼、贝壳类食物上存活1~2周。霍乱弧菌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剂和酸均很敏感,耐低温,耐碱;湿热55℃经15min、100℃经1~2min或水中加0.5mg/L氯15min可被杀死。0.1%高锰酸钾浸泡蔬菜、水果可达到消毒目的。在正常胃酸中仅能生存4min。
  2 致病性
  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该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传播。在一定条件下,霍乱弧菌进入小肠后,依靠鞭毛的运动,穿过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黏附于肠壁上皮细胞上,在肠黏膜表面迅速繁殖,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便使人迅速发病。该菌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也不侵入血液,仅在局部繁殖和产生霍乱肠毒素,此毒素作用于黏膜上皮细胞与肠腺,使肠液过度分泌,从而使患者出现呕吐和腹泻,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此为霍乱的典型特征。霍乱肠毒素不耐热,56℃经30min即可破坏其活性;对蛋白酶敏感而对胰蛋白酶抵抗;该毒素属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霍乱肠毒素致病机理如下:毒素由A和B2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又分为A1和A22个肽链,两者依靠二硫链连接。A亚单位为毒性单位,其中A1肽链具有酶活性,A2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参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的转位作用。B亚单位为结合单位,能特异地识别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1个毒素分子由1个A亚单位和6个B亚单位组成多聚体。霍乱肠毒素作用于肠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由神经节苷脂GM1组成),其B亚单位与受体结合,使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进入细胞,A1肽链活化,进而激活腺苷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功能大为亢进,使大量体液和电解质进入肠腔而发生剧烈呕吐和腹泻,由于大量脱水和失盐,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血循环衰竭,甚至休克或死亡。
  3 流行病学特征
  3.1 传染源
  霍乱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危险性更大。近年来已有动物(含水生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报道,值得重视。

上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寄生虫的检测——姜片吸虫

下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李斯特氏菌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