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07 点击: 次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最近,国内生猪均价已经跌破每公斤20元大关,创下新低。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20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占全世界的47%。猪价相关千家万户。 但今天我们不讲猪价,要讲养猪的另一个大问题:猪种。 猪肉生产上,我们对外的依存度不大,每年猪肉进口量不到国内总产量的3%,除去部分走私,中国的猪肉几乎全靠自产。2020年末,中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2019年末增加9609万头,增长31.0%,这些猪很多要到2021年上市,预计2021年中国猪肉供给量将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但形势大好的数据里隐藏着一个隐患:2020年,中国种猪进口量也创史上新高,达到29042头。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35年,生猪的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这句话是很有意味的。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今年两会上把猪种问题比喻为“猪芯片”,认为核心种源不能给人卡了脖子。 为什么中国猪种需要大量进口呢?这说来话长。 中国养猪的历史悠久,且种类非常丰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嘴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着白而极肥。” 据可考的历史,早在 2000 多年前,罗马帝国就曾引进了中国番禺猪,用来改良他们原有猪种晚熟和肉质差的缺点,进而育成了罗马猪。 现在很多全球闻名的猪种,都有中国猪种的基因。比如按《英国大百科全书》记载,现在欧洲的猪种就是当地猪种与中国猪种杂交而成;世界闻名的大约克夏猪,是广东猪种与英国当地猪杂交而成;19世纪初,华南猪被引入美国,与当地猪交配而育成了波中猪和彻斯特白猪。 那为何中国的猪种会在最近几十年衰落?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广泛的杂交猪种利用。1950年,中国第一次小规模引进苏联大白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原产英国的大约克夏猪。1963年,丹麦长白猪登陆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又捎来两头美国杜洛克猪。 上世纪80 年代引入了工厂化养猪的理念后,外国猪种的优势愈发明显。中国本土猪种达到100千克(即成年体重)的时间比外国猪种长半个月,产仔数和瘦肉率却比外国猪种低。 对农民来说,养殖成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土猪增重1千克,需要喂4到6千克饲料,而洋猪种只需要2到3千克。 在优化育种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猪种始终没能超越国外猪种的性能优势。因而在产业化基础上,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引进猪品种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应用,地方猪种逐渐滑向了劣势地位。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引进品种已逐步成为中国生猪产业的主导品种。2011年,据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当时我国规模化养殖的猪种90%以上系国外品种。 2004年起,国家启动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其结果显示,我国有125个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88个,85%左右的地方猪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和濒临灭绝状态。 其实相较于国外猪种,本土猪种不仅更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如南方的猪种具有较强的耐热力,而北方猪种较耐粗饲养殖。 另外,猪肉好不好吃,取决于一个指标:肉质指标肌内脂肪(IMF)。据测算,2%-3%是鲜肉的理想水平。英国20年来育种的过程中,使猪胴体中肥肉比率降低了35%,但肌内脂肪也下降了27%;丹麦1978~1992年四个品种的猪肉肌内脂肪下降了约50%。长白、大白猪的IMF仅为1%左右,杜洛克猪也仅有2.05%。相比之下,中国土猪IMF可以达到3%左右,这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猪肉没有过去好吃”的原因。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