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牛羊病防治 > 文章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

时间:2021-04-22    点击: 次    来源:《奶牛》杂志    作者:曹杰 - 小 + 大

1. 概况

2019年8月12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LSD)疫情,我国首次确诊发生该病。经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排查,截至8月19日,共在伊犁州察布査尔县、霍城县、伊宁市发现病牛218头,死亡1头。

2. 病原特性与危害

牛结节性皮肤病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LSDV与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同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代表株为南非的 Neethling株。自然宿主主要是牛,各品种牛均易感染。家兔、绵羊山羊、长颈鹿和黑羚羊等也可能被感染,但不感染人。

病毒在干燥病变中可存活40天,干燥圈舍内可存活数月。临床发病和潜伏期的病牛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牛的皮肤、真皮损伤部位、结痂、唾液、鼻腔分泌物、乳汁、精液、肌肉、脾脏、淋巴结等处。通过气溶胶、直接接触、子宫内、精液、哺乳、昆虫叮咬及节肢动物机械性传播等方式感染易感动物。

3. 临床症状与危害

LSDV能感染所有年龄阶段的牛,发病率1%-3%,死亡率是发病率的10%,犊牛死亡率高。自然感染潜伏期2-5周,试验性感染潜伏期4-12天。

病牛体温升高,达41℃以上,呈稽留热型(24h内温度变化上下不超过1℃)。病初可能表现鼻炎、结膜炎、角膜炎。感染4-12天后体表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直径1-2cm的结节,触诊有痛感,尤其是头部、颈部、胸部、会阴、乳房和四肢。皮肤结位于表皮和真皮层,可积聚成不规则的肿块,最后皮肤坏死。体表淋巴结肿大。

口腔、皮下和肌肉、气管和消化道,特别是真胃及肺部也可以发生结节,引起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炎。泌乳牛发病后,产奶量急剧下降。

母牛可出现暂时性繁殖障碍、流产和胎儿感染。公牛可发生睾丸炎和睾丸萎缩,导致永久性或暂时性不育,并通过精液长期排毒。肉牛生长性能下降,牛皮损伤。

4. 流行史

1929年赞比亚首次发生。1943-1945年,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南非出现LSD病例,确定为传染性疾病。南非持续流行至1949年,其中1944-47年三年时间导致800万头牛感染。1957年传入肯尼亚,1972年向北蔓延至苏丹,1974年传入乍得、尼日尔和尼日利亚。1976年到达象牙海岸,1977年毛利塔尼亚、马里、加纳和利比亚。1981年-1986年,坦桑尼亚、肯尼亚、津巴布韦、索马里和喀麦隆均有流行,感染牛死亡率约为20%。1988年,首次传播到埃及。1989年埃及再次发生疫情,发病率2%,死亡1449头牛。1989年首次传出非洲,传入以色列。以色列对所有感染牛和接触牛进行扑杀,并进行免疫,迅速扑灭疫情。此后1991年科威特、1994年巴林、1994年巴勒斯坦、2000年阿联酋等中东地区国家相继散发。2006年-2012年,持续在非洲地区多个国家地方性流行,并在巴林、以色列、巴勒斯坦等中东国家散发。2016年,LSD在欧洲及欧亚交界等地蔓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格鲁吉亚、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继报告发生LSD疫情。

2013-2016年,共有60个国家上报OIE疫情。2017年OIE通报LSD发病次数2464次,可疑牛455553头,确诊发病25711头,死亡2385头,扑杀处理16316头。

5. 流行影响因素

LSD一般为散发,多数国家每起疫情的平均病例数都较少,主要取决于牛群移动、免疫状态、风向和降水等因素。LSD的发生受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和高密度的昆虫叮咬有关。引入感染动物是将LSDV传入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主要的途径;携带病毒的虫媒移动(包括风源传播、借助动物移动)是LSDV短距离传入无疫国家或地区的可能途径。

6. 鉴别诊断

重症病例的特征非常明显,但轻度感染时易与以下疾病混淆,应与以下疾病做鉴别诊断:牛疱疹性乳头炎、牛丘疹性口炎、伪牛痘、牛痘苗病毒感染和牛痘病毒感染、嗜皮菌病、蚊虫叮咬、牛原虫病、牛瘟、螨虫病、牛皮蝇感染、光敏症、荨麻疹、皮肤结核、盘尾丝虫病。

上一篇: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与治疗

下一篇:牦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与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