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学名为羊传染性脓疱,是绵羊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此病常见绵羊和山羊身上,发生后常见大规模疫情,对3-6月龄羔羊危害最大。这些年,此病的危害来看,轻微发病有口腔疼痛,甚至嘴唇脓肿,形成大的溃疡面。而严重感染病例,精神萎靡,极度消瘦,甚至死亡。 1 病因分析 1.1 接触性传染。健康绵羊与病羊接触,比如:破损皮肤及黏膜,接触感染。或者,与其他传染源接触,比如:被病羊食用的饲料、饮水等等,经间接接触感染都有传播感染给易感绵羊的可能。 1.2 检疫不严。日常此病检疫工作疏忽,导致病羊流向非疫区,无形中增加此病的传播感染几率。此外,养殖绵羊圈舍消毒不严,未经消毒即入市销售,养殖羊场水源、牧场等检疫不到位,同样加重此病的感染几率。 1.3 绵羊管理不善。养殖圈舍消毒不严,矿物质饲料添加不足,营养搭配不合理,羊群养殖营养匮乏,导致异嗜或啃墙等问题。其次,饲养管理过程中,饲料监管不善,有大量芒刺,损伤羊的黏膜及皮肤,同时,相关护理措施不到位。上述几种情况的发生,都将为羊口疮病毒侵入创造条件。 1.4 防疫工作有漏洞。 各地防疫措施滞后,接种口疮疫苗工作不到位,都将导致此病的传染和流行。 2 流行病学 羊口疮多于春秋两季群发于3月龄、6月龄羔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自然感染主要是因购入病羊和带毒羊传人,或是利用受污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 3 临床症状 病羊以口唇部感染为主要症状。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结节,继而形成水疱或脓疱,蔓延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和耳廓等部,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肉芽组织增生,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口腔黏膜也常受损害,黏膜潮红,在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黏膜上发生水疱,继而发生脓疱和烂斑。若伴有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则恶化成大面积的溃疡,深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病羊由于疼痛而不愿釆食,表现流涎、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日渐消瘦。哺乳母羊的乳房也可能同样患病,主要是由于小羊咬伤而感染。 4 预防措施 ⑴严格引种管理,禁止自疫区引进病羊。做好检疫工作,严格产地、运输、购入等检疫制度,确保引种的安全。 ⑵加强羊群管理,注意抓好秋膘。枯草季节,注意补饲。定期清扫圈舍,粪污集中堆积,无公害化处理,确保养殖圈舍洁净卫生。冬季注意防寒,夏季注意防暑。注意保护羊只皮肤、黏膜,严格剔除草中铁丝、竹签等异物。加强放牧管理,禁止到带刺植物牧场放牧。加强料草管理,禁止用带刺牧草。草料中加适量食盐,避免羊群啃咬墙皮损伤口腔黏膜,诱发此病的发生。 ⑶接种防疫疫苗,更好预控此病发生。羔羊初生2周龄,用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口腔黏膜处接种,防疫效果不错。在本病流行地区,用羊口疮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接种时按每头份疫苗加0.9%生理盐水在阴暗处充分摇匀,每只羊在口腔黏膜内注射0.2ml,以注射处出现一个透明发亮的小水泡为准。也可把病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研成粉末,用5%的甘油生理盐水稀释成1%的溶液,对未发病羊做皮肤划痕接种,经过10d左右即可以产生免疫力,对预防本病效果不错。一旦有疑似病例,及早隔离治疗。周边受威胁羊群,紧急接种免疫疫苗,同样能起到不错的预控效果。 ⑷所有病死羊,集中深埋或焚烧,无公害化处理,控制疫情蔓延。注意用消毒药剂,交替消毒,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常用消毒药剂,有:石炭酸、热火碱、石灰乳等,可交替消毒,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5 治疗措施 ⑴确诊后,立即隔离病畜,加强护理,积极施治。首先,将病变部位痂皮剔除。然后,用0.3%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病患部位。待阴干后,取白矾10g/次,白糖10g/次。上述同等比例调匀后,加热融化,用棉棒蘸取少许,涂抹在病患部位,每天2次,效果不错。防继发感染,病情较严重的,用青霉素,每次160~240万U;链霉素,每次100万U,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用2~3d。 ⑵同群中未发病羊只,紧急预防接种。口唇部痂皮,将其刮取后,直接研磨成粉。经5%甘油生理盐水稀释,调配成1%溶液,与未发病羊皮肤处划痕接种,防疫效果不错。 ⑶注意加强羊群护理,期间改善饲喂条件,用优质料草饲喂,配合用精料,饲喂优质青草,能起到不错的防病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