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是因羊痘病毒感染而诱发的传染病,早期是个别羊发病后蔓延至全群。病毒可经破损皮肤、黏膜等侵入机体,饲养人员、饲养用具、垫草用料等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因病毒与皮肤和黏膜有特异亲和力,一旦侵入机体后,将经血液直接到达黏膜和皮肤,在上皮细胞部繁殖形成一系列的炎症变化,即水疱、丘疹、脓疱、结痂等。 1 流行病学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痂皮内及鼻黏膜分泌物中,病羊体温升高时,其血液中存有大量病毒,病羊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工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及体外寄生虫都为传染媒介;绵羊中细毛羊比粗毛羊或土种羊易感染,病情严重;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气候寒冷、雨季、霜冻、枯草期和饲养管理因素都是发病和加重病情的诱因。 2 临床症状 此病潜伏期1周,短则有2~3d,天冷时达3周。就临床症状,绵羊痘和山羊痘症状基本相同,但是,仍然有不小差异。 2.1 绵羊痘 体温骤升,精神萎靡,食欲废绝,脉搏加速,手压脊柱,有疼痛感,腰部症状最明显。结膜充血,轻度发炎。症状持续1~2d,在病畜无毛区,嘴角、乳房、四肢内侧、眼睛周围等,有明显的红斑,形成结节,呈椭圆状。数日后,结节呈丘疹,形成水疱。后期,水疱破裂,形成痂皮,为结痂期。痂皮在4~6d,开始脱落,遗留红色瘢痕。 2.2 山羊痘 病程与绵羊痘类似,但是,病变多集中乳房部。少数病羊,病变蔓延嘴唇。病程在1~2周。 2.3 恶性山羊痘 体温骤升,精神萎靡,食欲废绝,脉搏加速,呼吸困难,结膜潮红,眼睑肿胀。鼻腔流出脓液分泌物,经1~3d后,周身皮肤有黄豆达的红疹,经2~3d后形成疱疹。持续9~10d,水疱内容变脓,后期干枯,数日后脱落,形成红色陷窝,最后形成瘢痕。此病流行期,有非典型性经过。早期症状差别不大,但是,到丘疹期,病情不再发展,结节大而形成硬结,不形成水疱,俗称“石痘”。丘疹消失后痊愈。 3 治疗 3.1 隔离病羊 发现疑似病例,及早隔离病畜,改善饲喂条件,加强病羊护理,饲喂易消化的饲料。改善通风条件,注意保暖措施。严格消毒制度,被污染的用具、饲草等,彻底清洗,严格消毒,每周消毒2次,连续用4次,效果较理想。 3.2 血清疗法 痊愈后病羊血清,是很好的治疗药物。病羊痊愈后,采集羊全血,放置烧杯内静置,约半个小时后,能析出血清。小羊用5~10ml/次;大羊用10~20ml/次,一律皮下注射,康复效果较好。 3.3 局部治疗 病畜皮肤表面,有水疱出现的情况。建议用0.1%高猛酸钾溶液,彻底冲洗病患皮肤。待干后,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溶液涂抹,每天用2次,效果较好。 3.4控制继发病 注意预控继发感染,尝试用磺胺类药物,或青霉素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等等,效果均不错。青霉素药物,每次用80~160万单位, 2次/d。或,用10%磺胺嘧啶,每次用10~20ml,肌肉注射,连续用1~3次,康复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