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07 点击: 次 来源: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作者:侯水生,周正奎 - 小 + 大
4. 初步形成了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后,打通了“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有力推动了科企、校企等联合育种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发挥了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市场与资金优势,培育的新品种更适合国内的养殖环境和消费需求,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有力地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 三、问题与差距 1. 肉鸭育种企业综合竞争力力不够强。发达国家开展肉鸭现代化育种起步早,注重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培育的肉鸭品种性能优良,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效率高,养殖效益明显高于本土肉鸭品种,一度垄断了我国白羽肉鸭市场。随着国产化品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强英鸭的陆续育成并投放市场,短期来看,我国肉鸭种业受国际种业公司的影响不大,但国内育种企业综合实力仍然偏弱,自主培育品种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 2. 肉鸭品种结构不能充分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肉鸭品种类型丰富,在养殖结构中,白羽肉鸭占比超过80%,种质特性丰富的地方麻鸭品种占比很少,不同品种类型育种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白羽肉鸭以满足市场对分割鸭肉产品和不同区域对烤鸭品质的需求为主要目标,育种水平较高。我国地方麻鸭品种肉品质好,是制作咸水鸭、樟茶鸭、酱鸭、板鸭等食品的传统原料,但是选育水平较低,繁育体系不健全,养殖成本高,已经被白羽肉鸭替代。总体上,目前我国的肉鸭品种不能满足我国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限制了肉鸭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3. 肉鸭种源生物安全防控水平有待提高。肉鸭育种场种源疫病净化与防控水平参差不齐,危害肉鸭的疫病(禽流感、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和鸭大肠杆菌病)大多经水平途径传播,水禽呼肠孤病毒病既可经垂直传播、也可经水平传播。我国种鸭养殖模式仍较落后,疫病防控技术力量与投入不足,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 四、“十四五”发展方向 (一)实施好全国水禽遗传改良计划。制定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和配套技术规范,遴选一批肉鸭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开展相关育种技术指导等工作。加快我国水肉鸭良种培育步伐,提升肉鸭种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肉鸭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鸭新品种。根据我国不同区域鸭肉食品消费特点,确定适应我国各地市场需求的肉鸭新品种的主要特点,制定相应育种方案,推进肉鸭品种国产化和多元化,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市场的消费。持续选育已育成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鸭新品种,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肉鸭品种。培育以高饲料转化效率和胸肉率为主要指标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鸭新品种。 (三)加强肉鸭育种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点突破抗病力、饲料转化率、肉品质等相关性状的育种技术,充分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创建适合于肉鸭育种的专门化分子育种方案。针对育种生产中急需的准确、快速性能测定技术,加快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我国水禽种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四)推动从“品种”到“品牌化品种”的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鸭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平台,以及从品种到国家品牌品种、核心品种的种业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激发企业的原始创新动力,培育能够代表我们中国的“品牌化肉鸭新品种”。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