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22 点击: 次 来源:中农快检服务号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非洲猪瘟野毒感染的猪只通常在感染3~5天后出现发烧、厌食等异常症状,针对异常猪可通过核酸检测快速确诊,从而在病毒感染早期(潜伏期)即能将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清除,这是精准定点清除成功的前提。2020年初以来,非洲猪瘟不再呈大规模暴发流行,多表现疫情减缓,临床症状不明显,且不易检测。根据相关报道,非瘟疫情的亚急性流行,可能与基因缺失毒株有关。 一、非洲猪瘟“疫苗毒株” 新希望六和集团首席科学家闫之春表示,在新希望六和公司下属种猪场中有超过1000头母猪感染了两种新毒株的非洲猪瘟病毒,受感染的还有该公司的一些合同养户的育肥猪。 闫之春向媒体表示,两种新毒株相比非瘟野毒缺失1或2个基因,尽管不具有之前流行的野毒一样的致死能力,但是可以导致慢性症状,减少产键仔数。 Wayne Johnson(朱稳森)表示,他去年诊断出了一些慢性或低致死率形式的疾病,那些病毒缺少一些基因成分,即MGF360。闫之春表示新希望发现的病毒缺失MGF360和CD2v两种基因。 二、非洲猪瘟自然变异毒株 2021年2月,《中国兽医学报》刊出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完成的研究论文《1株非洲猪瘟病毒自然变异毒株的鉴定》,文章指出,针对我国ASF疫情放缓以及感染猪出现的低死亡率现象,军事兽医研究所在非洲猪瘟病毒生态学研究中,从主动监测的样品中分离到1株源自湖北某地的ASFV自然变异株。 军事兽医研究所指出,该变异株不含任何已知标记基因,说明我国的ASFV已经出现了自然变异株,可能和目前呈现的亚急性型流行的ASF有关。 三、基因缺失毒株的特性 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感染早期很少有典型临床症状,这导致很难对基因缺失毒株进行早期发现。 华南农业大学张桂红老师介绍,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感染猪只后,症状隐蔽,检测(监测)难度高,传播更广泛,很难排查感染范围,容易误诊,损失巨大。 感染基因缺失毒株后,只在免疫系统不断被侵害、甚至完全被破坏之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大概潜伏期有3~6个月,因此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呈现多点同时发病的特点。这给定点清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也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在猪体内的传播循环途径与野毒明显不同。在临床中发现,出现厌食症状的早期,通过唾液很难检测到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核酸,通过猪群唾液核酸检测更难筛查到感染早期的无症状感染猪。这导致相当一部分猪场因误诊错失了最佳处置时机,也让定点清除缺少了着力点。 四、检测不到非瘟病毒就是没感染非瘟吗? 自2020年初以来,非瘟疫情流行,多表现疫情减缓,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病猪场死亡率有所降低。由于一些疫情发生地ASF临床症状大多不明显,死亡率不高,呈非典型性症状,与急性型ASF相比,在流行早期难以发现,采用之前的所谓“拔牙”等手段很难将ASF清除,场内感染较难控制,猪场常规拔牙受阻。 有业内人士指出:之前的非洲猪瘟定点清除又称拔牙技术对于现在的非洲猪瘟没效或者不灵了,其根本原因为猪群感染了缺失MGF和CD2v片段的弱毒。通过非瘟抗体检测筛查,抗体有一定的阳性率,说明非瘟苗毒已经在猪场传播,将给猪场带来巨大损失。 非典型非瘟症状临床有以下特点: 1、临床症状不明显,表现出来多为发烧,采食下降或不食、关节炎、皮肤溃烂、流产、产死胎等症状。很少有以往感染强毒大面积爆发式急性死亡的症状; 2、传播相对较慢,表现为零星散发; 3、核酸检测不易检出,明显临床症状后检测非洲猪瘟核酸呈阳性,并且缺失MGF或CD2v基因片段。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的AleksandraKosowska等人2020年发表的《Distinct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Shedding in Wild Boar Infected with Virulent andAttenuated Isolates》对分别感染强毒株(Armenia07)和弱毒株(Lv17/WB/Rie1)的野猪的ASFV排毒情况进行了比较, 并深入研究了ASFV弱毒株Lv17/WB/Riel的排毒模式和规律。 |
下一篇:一例成功“拔牙”复养后的反思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