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医战略 > 文章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野生动物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1-01-28    点击: 次    来源:林业与生态    作者:王斌 - 小 + 大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疫源在哪里?传播途径如何?结合2003年非典疫情的研究工作,相关的科研成果已将疫源锁定在野生动物身上,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前后不到20年,两次灾难性的疫情爆发,所暴露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意识到疫源疫病防控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密切关系。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生物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体系层面,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恰恰是生物安全战略的前沿关口。可以预见,为了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工作,林业部门的宏观规划将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不少具体工作任务将需要我们科学、理性地加以思考,分析,细化落实。与其被动应变,不如主动求变,未雨绸缪,提供几点参考意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要强基础,补短板,将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与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有机结合起来。
  湖南省現有各级自然保护区180处、设立野外监测点228个,疫源疫病监测站69个,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志愿者达3000多人。目前,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林草局统一部署下,我省基本完成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第二次普查等工作,基本掌握了湖南省野生动物资源的种群结构、数量及分布,这是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的扎实基础。
  以往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重点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候鸟与野猪等,对翼手目、啮齿目等一些重点疫病疫源动物则少有关注;现有的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大多不是专门机构,几乎没有配置相应的专业设备,基础投入严重不足;林业院校培养的有关疫源疫病专业人员很少,医学、农业院校培养的人员较多,但又局限于人和家畜家禽的疫源疫病防治,从而导致了基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治领域人力资源稀缺,严重影响了疫源疫病源头的把关工作,这是我们的短板。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在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强基础,补短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监测与防控队伍;将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与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重点疫源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现状以及所携带的疫源疫病进行跟踪分析与研判,将是我省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常态化的艰巨任务。
  要结合林业生产,促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野生动物栖息地必须满足其对食物、隐蔽地、水源地、活动空间的需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种群结构、数量、分布乃至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所以,其评价体系总体上以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整体面积为指标。面积大、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且林下植被稀疏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往往是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环境。
  近些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森林覆盖率已接近60%,但以往的营林模式偏重于林地的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皆伐、育种纯林的现象比较普遍,天然的阔叶树种群落缺乏抚育,成长缓慢,纵横交错的路网建设,加上众多风力发电场项目对山脊生态脆弱区的破坏,造成了我省森林生态系统阔叶林成分偏少,林下灌草丛郁闭度太高,生境岛屿化、破碎化严重的格局。
  如能改进造林模式,扩大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面积,防止竹林对阔叶林的侵蚀,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对自然恢复林地进行精准抚育,提升阔叶林的质量,从而营造出更多、更好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可以减缓人与野生动物在生态位上的挤兑、重叠,扩大人与野生动物的安全距离,从而降低野生动物病源传播到人的可能性。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重要自然资源、衣食父母。现有的家畜、家禽、粮食作物及观赏花卉都是人类祖先从野生动植物驯化引种而来,中医药材几乎全部来源于野生动植物,民族文化中的戏剧服饰、弦乐器制作,野生动物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离不开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依赖。
  此次疫情是天灾,更是人祸,因为几乎所有野生动物都是疫源的载体(自然宿主或中间宿主),一般情况下,不会跨种传播,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贪欲和不慎利用,导致其携带的病毒传播到了人;现有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条件,完全可以解析病毒的结构和提供相应疫病的治疗手段,所以说,病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它的无知与无视。只要我们能透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学意义,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疫源疫病防控工作与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切断疫源疫病的传播途径,类似的新发疫情就不会重演。  

上一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服务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