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0 点击: 次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教授网上卖种猪背后 ——超八成中国猪肉来自国外引种,本土猪种市场占有率暴跌 芯片被美国卡脖子,种猪也是。但近日有了好消息!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带领其团队在中国内贸批发平台1688上开通了一家名为“云豚”的种猪企业店,销售种猪及其精液、本土黑猪肉等产品。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种猪进口总量超过2万头,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中国猪种超过八成来自国外引种,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本土猪种市场占有率从90%暴跌到只有2%,来自国外的“杜长大”(美国杜洛克猪、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猪)猪种几乎完全占领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国外这些白猪长得快、饲养成本低,平均6个月就能出栏,每增重1公斤仅需消耗2~3公斤饲料,价格相对土猪便宜不少。而传统的中华土猪长得慢、数量少,平均一年才能出栏,每增重1公斤需要消耗5公斤饲料。加上国产土猪的瘦肉占比仅为35%,明显低于洋猪75%的瘦肉占比,来自国外的洋白猪逐渐占据生猪养殖业的主流。 事实上,中国本土的黑猪也具备很多优点,除了肉质好外,其抗病性能和繁殖力更强。不过,随着抗生素大剂量使用之后,洋猪的抗病性能几乎和本土猪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值得注意的是,进口的洋猪也有其劣势,就是繁殖几代后容易退化。但对于外国猪企来说,这反倒算是一个优势,因为种猪不断退化,国内养殖行业就需要不断从国外引种。当前一头原种猪,价格常常高达2万元,中国每年从外国进口的种猪和猪的精液,费用高达数亿元。 要实现本土育种,就要解决种猪国产化的问题。不过,发展生猪育种技术并非易事,在中国,只有大规模的企业才有生猪育种的技术能力,但大企业之间因竞争并不愿进行遗传交流,联合育种进展缓慢。如此,本土的育种体系不完善,进口的优质品种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保种、繁育、改良,国内生猪产业陷入“国外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局面,这进一步加剧了对进口的依赖。 在陈瑶生看来,要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在于提升生猪育种效率,让引进种猪进入“引种—适应—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环。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指出,中国需要打通农业的“最先一公里”,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让农业科技商品化。国家生猪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在1688开店,意味着农业实验室可以与中小微企业建立直接对话,共同打通种业这一农业的“最先一公里”。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