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牧达人 > 兽医达人 > 文章

郝小静:以科技兴牧为己任,做养殖生产的忠诚卫士

时间:2020-11-19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协会    作者:郝小静 - 小 + 大

本人郝小静,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疫病研究室主任。在养殖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服务工作17年,坚持做养殖户的技术员、化验员、宣传员,多次被评为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全市畜牧兽医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疫情倒逼创新,为养殖户排忧解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给人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也严重打乱了养殖生产秩序,生产资料供应严重受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研究所的示范基地在疫情期间就遇到了益生菌短缺的问题,我作为基地的技术负责人,对养殖户的高度责任心驱使着我必须攻坚克难想思路找办法,我立即带领技术团队讨论研究,微信群聊办公经常开到下半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实施“领鲜行动”,为养殖场个性化定制最适菌种,将微生物发酵的设备、技术及其配套的培养基,直接下沉于养殖场内,手把手教会养殖户现场发酵工艺,让养殖场“从使用者变为生产者”,帮助他们建立起造血机制,不用再担心菌种短缺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验室技术验证阶段,为了获得可靠的技术参数支撑后续工作的实施,防止发酵中出现数据偏差,我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日,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多,晚上饿了吃包方便面,经过多次反复验证,终于集成了一套完整的发酵技术资料。


在基地应用过程中,为了克服疫情期间出行不便,让养殖户尽快掌握技术,我又扎根住在养殖场,一边手把手培训养殖人员如何进行发酵,一边观察收集应用数据,确定应用效果。白天在试验鸡舍中观察记录,一蹲就是一天。晚上回到宿舍继续统计分析,浑身沾满鸡粪味,却乐在其中。我觉得付出多少不要紧,只要我们创造的技术模式,能在疫情期间,给养殖户解决大的实际困难,再苦再累也高兴。经过我们的悉心攻关,一串亮丽的数据呈现出来:与同类商品相比,活菌数提高了10倍,成本降低了90%,菌种更鲜活力更强,让鸡群吃上了第一口新鲜出炉的菌种。通过将实验室直接搬到田间地头,实现了技术的落地转化,为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0年4月22日,青岛市半岛都市报专版进行了《吃着“定制”益生菌,产出健康蛋》的大篇幅报道,详解了我们的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模式,社会反响强烈。
疫情阻碍下乡,“云”路为养殖户服务
我一直认为,技术好不好,应用才是鉴定的唯一标准;技术再好,留在实验室里不推广也等于零。
疫情严重影响了下乡服务工作的开展,养殖户技术需求的信息源源不断的传到我的耳边,强烈的责任心催生了我的使命感,绝不能因为疫情阻断了为一线服务的脚步。经过多方考虑,我另辟蹊径,想到了利用研究所的网上“云课堂”培训,不需要人员集结就可以让养殖户学到他们想要的知识。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我做了充分的事先准备,广泛收集养殖户的微信,建立起养殖服务群,便于开展“云”培训的同时给他们发送技术信息;坚持每天与养殖户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和实际养殖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难点、痛点、堵点,做到我们“要讲的”和养殖户“想学的”密切衔接;积极与各大科研院校专家对接,把养殖户的需求传达给专家们,因地制宜进行授课。养殖户普遍反映说“这样培训形式简单,内容接地气,不用外出,专家们就能帮忙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现在,我们共举办了云讲堂10余期,发送技术信息300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200余个,受到养殖户的广泛好评。
劳累写在脸上,喜悦留在心里,每当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时,疲劳就一扫而光。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一名普普通通的兽医,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平凡的工作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上一篇:朱晓英:战一线,抗新冠,拼技能,展“医”风

下一篇:何平:2020这一年故乡抗疫记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