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2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协会 作者:彭广能 - 小 + 大
——记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彭广能院长 在思想政治方面,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关心国家大事和兽医学科,特别是兽医外科与小动物医学学科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力行相关政策精神,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具有崇高的职业风尚。 在教育教学方面,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国家级级规划教材《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和十五规划教材《兽医外科学》各1部,合作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和参编教材及专著21部.主要执教《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外科学》、《小动物疾病学》、《兽医外科手术学专题》、《兽医外科学专题》、《小动物临床诊疗技术专题》、《兽医临床实践》和《研究生班讨论》。始终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发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为人师表,作风严谨,求真务实,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在兽医临床工作方面,从1998年起一直是碧峰峡野生动物园和后来又作为莹华山野生动物园的兽医顾问,多次到碧峰峡野生动物园、莹华山野生动物园、重庆动物园、金堂野生动物园和宝兴等地抢救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命。在西部地区较早开展野生动物麻醉研究、人工哺育救助白狮白虎幼崽、非洲狮肠梗阻手术和双侧下颌骨断裂修补手术、东北虎胃肠梗阻手术、麋鹿难产救助手术、大象脓肿切开手术、金丝猴臂骨骨折修补手术等几十种野生动物紧急救护措施与手术。2001年3月和同事一起完成了世界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并成功地进行了护理,使一只在四川宝兴野外发现的严重受伤的大熊猫—“戴丽”得以存活,克服了大熊猫截肢手术和术后护理难以成功的难题,并首次将眠乃宁应用于大熊猫的全身麻醉。先后被国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报道。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学动物医院工作中长期从事奶牛疾病、野生动物疾病、小动物疾病和其他家畜家禽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研究,先后诊治动物疑难疾病上千例,特别对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做了大量工作。 在实验医学与外科学研究中率先在全省兽医领域创立了“实验医学与外科学”研究方向,先后进行了肠梗阻、局部脑缺血、肠道菌群失调、血管搭桥、急性胰腺炎、股骨头坏死、肝纤维化等病理模型的构建和发病机理研究,为推动全省兽医外科学与小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在其他科学研究方面,现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2016YFD0501000)、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项目(CPF2015-09,CPF2015-07, CPF2014-10,)等在研项目,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1272620)、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2011NZ0060)、四川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预研项目(2003C001)、省教育厅重点项目(09ZA082)各1项,大熊猫国际合作资金项目(SD0632)、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项目(CPF研2012-01、CPF2014-14)。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SCI论文33篇,最高因子5.228,因子高于3分的18篇。在大熊猫肠道微生物分子解析研究方面,通过主持大熊猫国际合作资金项目“大熊猫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的分子解析研究”(SD063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梭菌及其它肠道菌群对大熊猫食性转换期高纤维素性食物的适应性机制研究”(31272620)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项目“非编码RNA及分子伴侣Hfq蛋白对大熊猫源枯草芽孢杆菌适应高纤维环境的作用机制研究”( CPF2015-09)等项目的研究,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老年大熊猫、成年大熊猫、幼年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别是阐明了食性转换期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趋势。已发表SCI论文3篇、CSCD论文15篇,在投SCI论文4篇,为进一步破解大熊猫消化纤维素之谜奠定了基础。在珍稀野生动物人畜共患病原(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面,主持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项目“圈养珍稀野生动物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CPF研2012-01)、“大熊猫隐孢子虫乳酸乳球菌食品级疫苗的实验研究”(CPF2014-10)、“大熊猫源与黑熊源隐孢子虫的遗传进化分析”(CPF2014-14)、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微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特征初步研究” ( CPF2017-12)和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培养资金项目“大熊猫隐孢子虫致病机理研究”,调查的野生动物多达100多种,将近10000头份的动物个体。在隐孢子虫研究中,首次在藏羊体内鉴定到隐孢子虫,在马匹中鉴定到人隐孢子虫(C. hominis),在松鼠猴中发现到了一种新的基因型(monkey genotype II)和新的人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家族(IkA7G4);发现竹鼠感染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新亚型家族IIpA9和IIoA13G1,同时首次证明IIo是人兽共患亚型为C. parvum;在大熊猫中鉴定出一个新的隐孢子虫基因亚型(隐孢子虫大熊猫基因型);在骆驼中分离到牛源安氏隐孢子虫亚型(A4, A4, A4, A1),揭示其在牛与骆驼之间传播的可能性。在毕氏肠微孢子虫研究中,对赤腹松鼠、野猪、黑熊、马、非人灵长类、碧峰峡动物园、成都动物园和贵阳动物园的野生动物进行了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些新的宿主,扩大了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宿主范围,同时也鉴定到了新的基因亚型,揭示了野生动物可以作为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储存宿主引起人的微孢子虫病。通过研究,掌握了西南地区主要人兽共患的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虫种或基因型、基因差异、核苷酸多态性、种群结构、生物学特性,为揭示其致病机理、疫苗研发和为该地区隐孢子虫及微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也为保护人和动物的共同健康及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向社会大众科普宣传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现状及新兴寄生虫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该领域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3.0以上12篇),CSCD 5篇,拟申请发明专利1项。 作为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学动物医院院长兼临床兽医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副理事长、兽医外科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兽医协会小动物诊疗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第八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9年);中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首批命题专家;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与小动物医学分会理事长;四川省宠物协会医师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兽医协会小动物诊疗分会副会长。多次在全国宠物医师大会上作为讲师授课(北京、大连、昆明、贵阳、太谷、成都、西安、南宁和南京等地),在全国兽医外科、小动物医学和宠物医师届享有崇高声誉。 在30年的兽医临床工作中,本人兢兢业业,受到行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在担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院院长的过程中,恪尽职守,赢得了动物主人及师生们的尊敬;在学会的各项工作中,尽心尽力,为我国兽医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上一篇:罗章:坚守非洲猪瘟防控第一线
下一篇:巫廷建:动物防疫事业的急先锋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