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作者:孙晓东,刘飞,蒋正军 - 小 + 大
摘要:非洲猪瘟授情的发生给我国养猪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国外的非洲猪瘟防控经验和我国的区域化管理实践说明,区域化防控已成为当前非洲猪瘟防控的必然举措。本文阐述了非洲猪瘟区域化防控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可行性,结合当前国家防控政策,将防疫大区纳入无疫区建设范畴,形成无疫小区、无疫省、无疫大区由点到面到片的区域化管理战略布局,从根本上提高养殖者生物安全意识,管控各环节非洲猪瘟传入风险。同时提出应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府推动;出台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标准;完善配套机制,优化市场准入机制,以保障做好非洲猪瘟区域化防控工作。 自2018年8月初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以来,我国养猪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养猪业从业者恐慌情绪蔓延,复养勇气不足,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严重影响到生猪产业发展,也关系经济社会稳定,随着疫情的发生发展,国家不断出台相应的防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当前防控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防控思路。为进一步建立非洲猪瘟防控长效机制,胡春华副总理提出,要对非洲猪瘟实行分区防控,一方面通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狠抓措施落实,防范疫病传播。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优化流通方式,保障生猪生产供应。 1 区域化防控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必然举措 1.1 区域化防控是控制非洲猪瘟的关键 目前,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污染面,从非洲猪瘟自身特点看,该病潜伏期长,病毒高度接触性传播,在我国当前养殖模式和流通方式下,病毒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扩散,加大防控工作难度。从防控传染病的理论上看,成功做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中的任意一条就能阻断疫病传播,这坚定了非洲猪瘟可防可控的信心。在养殖方式和流通方式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的形势下,唯有通过运用区域化管理理念,建立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和无疫区,实施分区管理,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有效防范非洲猪瘟传入,综合施行各项防控措施,提高区域内疫病防控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我国养猪行业根基,由点到面逐步扩大非洲猪瘟无疫范围,逐步实现非洲猪瘟根除。 1.2 非洲猪瘟区域化防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非洲猪瘟防控,关系到产业健康发展、食品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作为主体责任进行落实。目前,我国仍以散户养猪为主,非洲猪瘟的传入对该种养殖模式冲击巨大。当前非洲猪瘟传入传播渠道复杂,首先严重冲击养猪产业,导致生猪存栏量下降、养殖户恐慌情绪蔓延、中小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不高、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三农”工作基础受到严重损害,供需平衡面临严重威胁。 同时,部分地方属地责任落实不到位,机构改革后兽医部门相对弱化,普遍存在“缺人缺钱”现象;部分生产者的防疫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养殖、屠宰、运输等环节滋生的疫病传播风险仍较大,“早发现,早扑杀,早控制”的目标实现大打折扣。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养猪业生产模式各异的地方企业,只采用全国通用的防控措施,没有因地制宜地细化实施适合本地区本企业的防控措施,显然已无法实现防控目标。作为防疫监管主体的各地政府和防疫主体的养殖企业,均已认识到实施区域化防控对于解决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减少生猪长途调运造成疫情扩散、尽快恢复产能、保障产销平衡等难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非洲猪瘟区域化防控的可行性 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是国际通用的防控动物疫病、促进动物及其产品贸易的动物卫生措施,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相关国际组织鼓励各国采用区域化理念防控非洲猪瘟,并发布了明确的非洲猪瘟防控原则和标准。巴西、西班牙等已经消灭非洲猪瘟的国家都运用了区域化管理措施,并取得了成功。多年来,我国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建成了一批无疫区和无疫小区,这为我国运用区域化理念防控非洲猪瘟奠定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 非洲猪瘟区域化防控的实现形式 对非洲猪瘟分区防控、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区和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是运用区域化理念防控非洲猪瘟的不同实现形式。实施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关防控政策,要统筹协调防疫大区、省级行政区域以及养殖场(户)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将防疫大区纳入无疫区建设范畴,形成无疫小区、无疫省、无疫大区由点到面到片的区域化管理战略布局。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