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作者:郭敏,张元欣 - 小 + 大
白羽肉鸡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短短的30多年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饲养方式从原来的粗放零散饲养到现在的全自动环控养殖模式,产业模式上从过去的小规模散养到如今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 经营方向上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出口为主,逐渐转变成市场开放、适者生存。 是什么造就了白羽肉鸡行业的巨变? 是什么决定着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本报从7月16日起开设 “中国白羽肉鸡行业大咖访谈录”,畅谈白羽肉鸡产业背后的故事。 本期特专访白羽肉鸡联盟总裁李景辉,让我们一起听行业大咖讲行业故事。 〉〉〉谈产业 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白羽肉鸡行业在这70年间从无到有,实现了本土化的蓬勃发展,您如何看待白羽肉鸡行业的发展历程?又取得了哪些成绩?在我国的居民肉类消费中,白羽肉鸡产业发挥了哪些作用? 李景辉:白羽肉鸡产业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和改革开放同步的,我国在40年多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白羽肉鸡产业也是从那时开始的。白羽肉鸡在西方国家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食材,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增加出口创汇,因为当时外汇对我国来讲极为重要,外贸公司发觉以日本为主的邻国对鸡肉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当时我国又没有白羽肉鸡产业,传统土鸡又不能满足出口要求,于是外贸公司率先引进白羽肉鸡。所以,白羽肉鸡的引进是以出口创汇为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正大集团在1978年进入中国,也将“公司+农户”的理念传入国内。众所周知,正大集团在配合饲料方面给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大门,实际上泰国正大集团同样把白羽肉鸡产业一条龙模式也带入了中国。从那时起,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就有了以外贸、合资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以后的20年时间里,都以出口创汇型为主。直到1997年,中国香港发现首例H5N1禽流感,对以外贸出口鸡肉为导向的白羽肉鸡产业一个迎头打击。因为当时H5N1禽流感极为罕见,对家禽传染威胁很大,正巧那时香港刚刚回归,西方国家认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发生禽流感相当于中国发生禽流感,就纷纷停止中国鸡肉的进口,这就给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当头一棒。 当时,肉鸡产业实际上已经到了外贸体制、民营体制、外资体制、国有体制的“四架马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包括正大集团、大成集团,以及耳熟能详的上海大江、吉林德大。还有由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的一批生力军,像北京华都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下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也出现了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比如圣农、仙坛、民和。外贸企业在那时已经走向了末端,但仍然存在。这就是当时白羽肉鸡产业的“四驾马车”。 当第一次发生禽流感疫情时,我们当时以为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会很短暂。事实上,从1997年到2003年,禽流感不仅仅在香港,也来到了大陆,每一次禽流感发生时,主要西方出口国都会对中国闭关。然后疫情减小后,再对中国开关,这样反反复复直到2003年,我国辽宁发生了H5N1高致病禽流感,西方国家特别是以日本为主的国家就彻底停止了中国生肉的出口。这对以外贸为导向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个国内市场发育的新信号——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洋快餐之所以进入中国市场,就是基于中国已经有了规模化、水平化的白羽肉鸡产业。洋快餐在中国开店,也就开始培养了国内市场。以出口为导向再加上洋快餐,使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出口,一条腿走洋快餐,实际上这两条路并不能消化所有的白羽肉鸡部位,一些副产品培养了中国广大城乡老百姓吃白羽肉鸡各个部位的良好习惯。 |
上一篇:“非瘟”影响下的我国肉鸭产业分析
下一篇:中国家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侧记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