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张林萍 - 小 + 大
第一次见到陈辉,他的一段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原来蛋鸡养殖有“两座大山”,一座是行情,另一座是疫情,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现在又增加了“两把利剑”,一把是环保,另一把是食品安全,弄得老板们胆战心惊。如何翻越“两座大山”、利用“两把利剑”,是我国蛋鸡养殖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陈辉是安徽省宿州市新联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也是安徽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被当地百姓誉为“养鸡大王”。 新联禽业,创建于1982年,是在原泗县新联种鸡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位于泗县经济开发区,经过37年久久为功,如今已发生巨变,荣获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 荣誉背后有着怎样的富民故事?近日,记者踏上农业大县泗县这片热土,采访了陈辉和他的新联禽业,感知蛋鸡养殖行业的酸甜苦辣。 子承父业 故事还得从陈辉的父亲陈会红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会红因规模养鸡而闻名遐迩,在淮北平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1975年从部队退伍,1982年白手起家,开始养鸡并尝到甜头。由于他勤学苦钻养鸡孵化技术,养鸡事业渐入佳境。 然而,好景不长,陈会红遇到了养殖事业上的第一道坎。1986年冬天,陈会红做的是种鸡养殖。但因雪异常的大,种鸡行情差,原来订购鸡苗的养殖户纷纷爽约,取消订单。那个年代,所谓的订单只是口头上说说,并没有书面协议。 陈会红说,因为客户突然取消订单,直接导致鸡苗剩余太多。再加上鸡舍规模小、环境差、气温低,鸡苗大规模死亡,种鸡场差点因此关了门。 吃一堑,长一智。陈会红不但对合作机制进行完善,而且还在养殖技术上进行攻关。1989年,他开始着手电孵化技术,自繁自育,不仅填补了当地孵化商品蛋鸡的空白,还有效满足了泗县养鸡户的鸡苗需求。 由于认识了市场,陈会红决心扩大规模,提高自身竞争力。90年代初,他先后投资70万元,购进15台全自动电脑孵化设备,孵化率达95%以上,鸡苗成活率达98%。同时,他又征了6亩地,建了30多间鸡舍,引进全自动设备,饲养了上万只种鸡,实现了饲养与孵化分离。 彼时的新联种鸡场已初具规模,拥有固定资产130万元,每年向社会提供10多万枚食用蛋,200多万只鸡苗,辐射周边省市规模养殖户数千户。 正当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时,陈会红却遭遇了人生的又一道坎。由于当年疫情严重,新联种鸡场的青年鸡损失惨重。陈会红说,当时的疫情就像今天的非洲猪瘟一样,来得太突然,根本没办法预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鸡一批一批地死亡。 尽管新联种鸡场受到重创,但陈会红并未被挫折吓倒。不服输的陈会红,带领家人和工人直面过去的不堪,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陈会红多年辛苦劳作,身体每况愈下,于是他便开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谁最合适?陈会红认为儿子陈辉是不二人选,并多次电话催他回来。 陈辉,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管理专业,从小就喜欢捣鼓电子玩具和小家电,家里的收音机、唱片机等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最大的本事还能原封不动地组装好。大学里,他是“温和的另类”,基本上从不翘课,课后经常整天泡在图书馆,是个典型的“理工男”。 大学毕业后,陈辉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选择了广东珠海市一家软件公司,担任软件系统研发工程师。由于工作踏实肯干,陈辉受到领导高度肯定。 尽管工作很顺利,但父亲三番五次的电话,陈辉内心很不宁静。一边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一边是父亲的养鸡事业,如何抉择?陈辉说:“我想搞计算机,不想养鸡。” 想归想,做归做。权衡再三,陈辉决定回乡。他说:“我父亲摸爬滚打多年,终于事业有成。为了传承父亲的养鸡事业,我只能忍痛割爱。” 2000年底,陈辉回到家乡,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陈辉说,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对养鸡并不陌生,但让自己去养,心里还是有点发怵。 |
上一篇:逯运省:于无声处献真情
下一篇:闫春光:一枚镀“金”的鸡蛋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