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2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裴燕 - 小 + 大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金玉领衔完成的项目“优质肉鸡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产业化”,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信息上显示,该项目是王金玉团队联合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畜牧总站共同完成的。项目研发的意义是什么?研发过程中有哪些难点?研发团队接下来还有什么计划?1月9日,记者就上述问题电话采访了王金玉。 最近几年来,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例不断升高,肉鸡市场拥有巨大潜力。但是,肉鸡产业份额的一半都被国外白羽肉鸡所垄断。王金玉介绍,“京海黄鸡项目有力提升了我国肉鸡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品种支撑。”专家们曾评价:京海黄鸡的育种成功,实现了优质肉鸡理论与技术的重大突破。 从项目的基础研究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前后经历了20多年。期间,研发团队遇到过很多难题。“如何遴选遗传素材是第一难题。”为此,王金玉率领团队翻山越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最终遴选了5个较理想的地方鸡作为基础群。“基础群就巢力高,产蛋少是第二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用3年的时间不断创建新模式,终于消灭了就巢性,提高了产蛋数。“如何平衡优质黄羽肉鸡长速、肉质、繁殖性和抗逆性的关系也是重要难题。”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研发出了集肉质优、开产早、产蛋多、抗逆强四大特点于一体的京海黄鸡。2009年,京海黄鸡正式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终审,成为我国目前唯一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优质肉鸡培育品种。 据了解,该项目创建了血缘、分子标记等9个育种资料信息库,实现了肉鸡育种全程精细化管理;创建了肉鸡就巢性选择模型、约束指数选择模型和分子设计辅助育种平台,有效破解了地方鸡就巢性强、繁殖力低的技术难题。项目组首创的DNA指纹J带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肉品质间接选择模型和抗球虫病选择指数模型,解决了活体选择肉品质的难题,实现了肉鸡多性状跨越改良。在成功育成京海黄鸡的基础上,项目组创建了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技术体系和产学研协同联动服务带动型模式,推动了肉鸡产业提质增效。 自2014年起,京海黄鸡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主导品种,目前已在全国11个省市推广种苗2.69亿只,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程度高,推广模式创新,成为农业农村部提倡在全国推广的“服务带动型”农业产业化体系。 科技的研发最终是要农户获利,京海黄鸡完全具备这一优势。王金玉介绍,“京海黄鸡不含任何外血,开创了我国优质肉鸡新品种培育的先河。不同于配套系的是,农户可以把京海黄鸡作种鸡繁殖,也可以作商品肉鸡生产。此外,它还可以作为遗传素材改良其他品种。” 如今,已年近七旬的王金玉仍密切关注我国畜牧行业的发展,常年在各地奔走,参与研究禽类等优质品种的培育。谈到接下来的打算,王金玉说了八个字:“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他将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成长,继续加大对京海黄鸡的推广和新配套系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京海黄鸡的遗传性能,培育适应不同消费市场的新类型,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健康和放心肉鸡的需求。 |
上一篇:黄瑞森:致力智能化养殖30年
下一篇:李政:“双黄”产业的弄潮儿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