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牧达人 > 畜牧达人 > 文章

万隆:三十载铸就国际化民族品牌

时间:2019-01-02    点击: 次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30多年来,双汇集团讲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肉类行业最光辉的故事:1984年,漯河肉联厂(双汇集团前身)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被率先推向市场;1992年2月,第一支“双汇”牌火腿肠问世;1994年8月,双汇集团成立;2013年9月26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71亿美元成功收购全球最大猪肉食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如今,双汇几乎成了火腿肠、冷鲜肉等商品的代名词,万隆作为这艘“商业巨轮”的掌舵者,他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中国肉类行业的辉煌。

作为双汇集团的创始人,万隆跟猪打了一辈子交道,被誉为“中国肉类工业教父”“中国屠夫长”。2013年,美国《时代》周刊在全球评出十三位“食神”,万隆作为唯一的华裔企业家榜上有名。

记者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双汇大厦见到了万隆,78岁的他西装革履,神情严肃,说话掷地有声。多年来鲜少面对镜头的万隆在畅谈改革开放时,一字一句都充满着真情与信心。“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毫无疑问。”他说道,“肉类工业是传统产业,做大不易,做久更难。双汇就是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发展壮大,才能从中国500强发展成世界500强。”

忆当年:一切只为让厂子“活下去”

1940年,万隆出生在河南漯河的一户贫困人家, 20岁入伍当兵,万隆坦言只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同时贴补家用。1968年,28岁的万隆转业到漯河肉联厂,成了一名普通的办事员。

1984年,万隆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他成为了漯河肉联厂历史上第一位民主选举的厂长。当时的漯河肉联厂一年最多生产三个月,常年处于亏损状态,常常靠银行贷款才能发得出工资。因此,万隆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作为800多人选出来的民选厂长,如果工厂的烟囱不冒烟,还继续亏损,给工人发不了工资,我无法向员工交代。我必须勇于担当,解决企业活下去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处在短缺经济时代,很多产品都存在较大的供应缺口,肉制品也不例外。万隆看准了这一经济现状,“当时我主张开展多种经营,我们可以杀猪,也可以宰牛、宰鸡、宰兔,在那个时代,好产品不愁卖。”另外,万隆还快速开展了内部改革,对工人实行“计时计件”“大包小包”等制度,通过按劳分配,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

为了获取足够的猪源,万隆大胆地提出搞议价猪收购,将每斤猪肉的收购价格上涨两分钱。在生猪价格仍未完全放开的市场环境下,这次触及政策禁区的调价行为让万隆尝到了“内外夹击”的滋味,“当时,这种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内部那些不愿意干活的、喜欢‘吃大锅饭’的人不断抵制涨价,外部也有个别领导批评我,说我不按计划经济办事。”

不过,这种黑暗中的探索很快就迎来了黎明的曙光。1985年,我国生猪购销政策全面放开,市场自由交易开始。此时的漯河肉联厂早就快人一步,走在了同行企业的前面。

新官上任三把火,万隆的“三把火”对当时落后、封闭的漯河肉联厂来说无异于一场“铁腕”革命,为双汇的崛起之路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从全面接手资不抵债的工厂,一路披荆斩棘,到让企业活过来,万隆仅用了一年时间。

聊发展:改革让双汇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

我们通过改革,在竞争中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经得起考验。”万隆说起双汇今天取得的成绩,显然非常满意,他把企业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归功于不间断的、内外兼顾的改革。

上世纪80年代,全球养殖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肉制品行业逐步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制品占肉类总量的比例却远远不足。打铁还需自身硬,万隆决心提升技术、狠抓产品,改造传统意义上的肉类工业。

1991年,双汇开始着力打造火腿肠,前后耗资千万从日本、法国等国家引进10条火腿肠生产线,打造了当时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时至今日,万隆为了贷款,大雪之夜在银行行长家门口苦苦等候的故事依然在双汇流传。1992年2月,第一支“双汇”牌火腿肠问世。1994年8月,以漯河肉联厂为核心组建的双汇集团正式成立。1998年,双汇营收突破30亿,一跃成为“行业大哥”。

上一篇:杨振刚:全力打造肉牛产业发展新模式

下一篇:黄瑞森:致力智能化养殖30年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