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7 点击: 次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我的老家在东北,这次采访行动走进辽宁,回到故乡,是我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一次。至于何以到访禾丰牧业,据说当初还费了一点周折。主要原因是近几年东北经济下行,不少上市公司业绩欠佳,按照我们设定的“高质量发展”指标要求,难以在当地轻易地选出符合标准的企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大部分舆论将其归结为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上“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声音不绝于耳。 为此,走进禾丰牧业,我很想知道他们做大做强的原因,想听听金卫东分析一下,他一手创办的上市公司是如何“木秀于林”的。 下海经商之前,金卫东当过一段时间大学老师,这段经历在他身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浸淫商海多年之后,仍然表现出典型的学者特点:好思考、善表达。思考在于深入,表达应该浅出,在深入与浅出之间,有金卫东对商业本质的精准把握,也有其对行业趋势的乐观预期,更有其对东北大地的深情眷恋。 “商业成功的基础其实是逻辑,逻辑清晰严密,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强。”循着这个范式,金卫东在企业治理过程中找到了一种“势”,这个“势”由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构成。禾丰牧业站在风口乘“势”而上,成功似乎是水到渠成。 金卫东所说的“天时”,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禾丰牧业成功的外部原因是决定性的,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年,我们国家蒸蒸日上,好像每个企业都有很多机会,都在风口上。”饲料行业的本质就是解决人吃肉的问题,说到底还算是食品工业,金卫东说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需求,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另外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十几年的大丰收,也为饲料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材料。 “地利”是指东北地区特别优越的自然环境。在金卫东看来,从气候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来看,东北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的黄金宝地。一是东北地广人稀,三省合计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亿多一点;二是东北雨水少,空气干燥,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农作物用药、动物用药都明显低于南方;三是东北作物生长周期长,肉蛋奶的品质都比较高。所以金卫东说,东北具有无与伦比的畜牧业发展优势,理应成为全国的肉蛋奶基地。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把握,再优越的条件也会随风而逝。企业家的优劣之分,也许就在于谁能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说到自己的创业伙伴,金卫东眼神中透露出少有的自豪感。“创业团队七个人,六个姓氏,三个民族,年龄相差三两岁,创业20多年来一个也没有掉队。”这七个人学识丰富,大都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大都做过跨国企业高管,的确个个都是精英,行业内戏称为“七君子”。七个行业精英,安心陪着禾丰牧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设计。均衡的股权分布让每个人都充满了活力,也让每个人都做好了自我约束,这就是金卫东眼中的“人和”。 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需要不断挖掘,优越的自然环境也并非一劳永逸,现有的“势”可以解释禾丰牧业20多年的成功发展历史,却不能确保未来发展的长治久安。基于这一认识,管理团队为未来发展确定了两个新的方向:产业化和国际化。金卫东介绍说,所谓产业化,是指不仅仅做饲料,要做饲料、育种、养殖、屠宰、深加工、熟食的全链条业务,目前禾丰牧业的饲料产业占比已经从上市初的80%下降到50%。所谓国际化,是指走出国门寻找新的市场,“商人要像牧人一样,总是追逐丰美的水草,哪里有市场,我们就要去哪里经营。” 作为东北老乡,在与金卫东的交流中,当然绕不过当地营商环境这一话题,言谈之间,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金卫东出生在东北,求学在东北,打工在东北,创业也在东北,他对东北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然不乏学者的冷静和思辨,观察和切入的三个角度让人耳目一新:一是辩证看问题,东北经济曾经独领风骚,顶峰之后总会有低谷,然后再迎接下一个高潮,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东北经济仍然充满信心,并有良好预期。二是经济结构使然,既要看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要理解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特殊生态。他形容道:“在同一块土壤上有很多大树,现在这些树老了,可它还吸收着本地资源,这样就不利于小树成长,影响其发育。现在这些老树已将精华和果实贡献出来了,得让它休养生息。”三是历史的角度,人口由北向南迁徙是个历史规律。他说,北方人到南方,去迎接阳光、水份和更好的生活,这是正常的。但是人的强大生存能力是在天寒地冻的北方锻炼出来的,所以南方人到北方,未必一定适应,而北方人到南方,往往是焕发青春,活力十足。 “哪里适合生存,东北人就去哪里,但你不能因此就搞区域歧视,好像东北人不行了,咋不行,非常行!”这就是金卫东的想法,而且十分坚定。 |
上一篇:高顺:爱岗敬业 数海人生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