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ASFV)分为强毒力、中等毒力和低毒力三种类型(Pan and Hess, 1984)。 强毒力毒株临床引起特急性(感染后1-4天死亡)和急性(感染后3-8天死亡)临床案例。中等毒株毒株引起急性(感染后11-15天死亡)和亚急性(感染20天以后死亡)临床案例。临床条件下,急性ASF的发病周期为7天而亚急性的发病周期为10-20天。中等毒力和低毒力毒株可能引起慢性ASF(Mebus and Dardiri, 1979; McVicar, 1984),目前慢性ASF只在西班牙、葡萄牙和多米尼加共和国报道。 不同类型ASF的死亡率如下图1所示: 图1. 不同类型ASF导致的猪只的死亡率(来源于FAO) 二、ASF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类型 | 感染后死亡率 | 临床症状 | 病理变化 | 特急性型 | 100%(1-4天) | 发烧(41-42°C),厌食,无活力气踹,皮肤充血。通常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 无明显病理变化 | 急性型 | 90-100%(高毒力毒株6-9天死亡,中等毒力毒株11-15天死亡) | 发烧(40-42℃),厌食、斜卧、嗜睡、虚弱,呼吸频率加快;耳朵、腹部和/或后腿的蓝紫色区域和出血(斑点状或块状);眼和鼻有分泌物;胸部、腹部、会阴、尾部和腿部皮肤发红;便秘或腹泻,从粘液性到便血性(黑粪);呕吐;妊娠期母猪流产;从鼻子/嘴巴流出血沫;尾巴周围的区域可能被血腥粪便弄脏; | 皮肤下出血;淋巴结肿大、水肿、完全出血,类似于血凝块(特别是胃肝和肾淋巴结);脾肿大,易碎,暗红色至黑色的,边缘为圆形;肾脏包膜上瘀点(斑样出血);心脏积液(心包积液伴有黄色液体)和体腔积液(胸腔积液、腹水);心脏表面(心外膜)、膀胱和肾脏(皮质和肾盂)上的瘀斑;肺可能出现充血和瘀斑,气管和支气管内有泡沫,严重的肺泡和间质性肺水肿;胃、小肠、大肠瘀斑、瘀血(大量出血)、血凝过多;胆囊充血和出血。 | 亚急性型 | 30%-70%(7-20天死亡) | 临床症状和急性ASF类似,程度上稍轻微一些。亚急性ASF中,血管变化主要是出血和水肿,比急性疾病的报道更为强烈;波动性发烧,常伴随沉郁和食欲不振;行走困难;关节经常肿胀,包含积聚的液体和纤维蛋白;呼吸困难和肺炎;流产 | 腹水和心包积液;胆囊壁、胆管壁及肾脏周围水肿(肾周水肿);局部充血性脾肿大伴随局灶性梗死;淋巴结出血、水肿和易碎(通常看起来像深红色血肿);肾出血比急性型更为严重(瘀斑和瘀血),更广泛(皮质、髓质和骨盆)。 | 慢性型 | 小于30%(大约一个月) | 轻微发烧(40~40.5°C)伴随轻度呼吸困难和中度至重度关节肿胀; 皮肤红色区域凸起坏死 | 肺部有干酪样坏死(有时伴有灶状矿化)的肺炎;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淋巴结水肿,可能部分出血(主要是纵隔淋巴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