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08 点击: 次 来源: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作者:沈艳等 - 小 + 大
2.2.3 不同场点类型 不同场点类型14 个监测点中,检出病毒核酸阳性点 7 个,其中规模场 5 个、屠宰场 2 个。中型规模场、小型规模场,屠宰场的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是 25.0%、4.3%、10.0%,场点阳性率分别为 50.0%、33.3%、100%(表 7)。中型规模场病毒核酸阳性率明显高于小型规模场和屠宰场,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中型规模场与小型规模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中型规模场与屠宰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小型规模场与屠宰场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2.2.4 不同场点区域 全椒县、望江县、六安市裕安区、六安市金安区、临泉县检出的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是 1.1%、22.0%、31.1%、5.0%、20.0%,场点阳性率分别为 25.0%、25.0%、75.0%、100%、100%(表 8)。各区域之间总体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全椒县与望江县、全椒县与裕安区、全椒县与临泉县两两相比较,均差异极显著(P<0.01);裕安区与金安区相比较,差异显著(0.05<P<0.01);望江县与裕安区、望江县与金安区、裕安区与临泉县、金安区与临泉县、全椒县与临泉县、全椒县与金安区两两相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本次定点监测显示,免疫猪群的 HP-PRRSV抗体阳性率明显偏高,且病毒核酸阳性率低于未免疫猪群,两者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疫苗免疫对于HP-PRRS 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次检测发现部分免疫猪群的病毒核酸也呈阳性。这可能是由于蓝耳病活疫苗的普遍、频繁、无序使用,导致该病复杂程度随着毒株的增多而加剧,成为猪场的“常在性”疫病。通过对不同阶段猪群监测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保育猪及育肥猪是该病防控的短板。保育阶段的仔猪,受断奶、转圈、换料等应激因素以及母源抗体降低等影响,即使不发病,也容易在此阶段感染 PRRSV;育肥阶段猪群对疫病的抵抗力较保育猪强,但是此阶段感染猪多在保育期间感染,因此在外界环境变化、免疫抗体水平下降时,仍有发生此病的风险。 根据不通场点监测结果分析,中型规模场发生此病的风险较高。此次中型猪场检出 49 份病毒核酸阳性样品,免疫与未免疫猪群约各占 50%(25/24),保育猪、育肥猪、后备母猪间的比例为 15:31:3,其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中型猪场与小型猪场以及中型猪场与屠宰场的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此病毒在中型猪场的感染程度明显高于小型规模场以及屠宰场。因此,中小型规模猪场应做好严格的引种控制,以及人员和运输工具出入控制,切断病毒传播;同时内部做好全进全出、卫生消毒,降低 / 清除场内污染源,阻断病毒在猪场与猪群间的循环与传播。 根据不同区域的场点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病毒感染呈现皖西南、西北比皖东部严重的趋势。通过抗体检测结果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统计学验证发现,安徽省东部的全椒县与安徽省西南的望江县、西部的裕安区以及西北部的临泉县差异极显著。因此,应加强皖西南与皖西北部生猪养殖及运输环节的卫生防疫,动物防疫机构应做好相应的检疫监督以及技术支持。我国的 HP-PRRS 疫情这几年相对平稳,但猪场带毒现象依然存在。由于该病毒在机体内的持续感染,使机体免疫水平降低,易导致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等免疫失败、继发或混合感染,使得猪病预防、诊断和控制更加困难。养殖场户要根据不同防控阶段,制定相应的免疫方案,逐步实现从免疫控制到免疫退出。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应加强此病的监测,持续跟踪病原分布和变异情况。 4 结论 本次猪群定点 HP-PRRS 监测发现:免疫猪群的 HP-PRRSV 抗体阳性率明显偏高,且病毒核酸阳性率低于未免疫猪群,说明疫苗免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保育猪群及育肥猪群感染率较高,是该病防控的短板;中型猪场感染程度明显高于小型规模场以及屠宰场,提示中型规模猪场应做好严格的引种控制,以及人员和运输工具出入控制;皖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提示应加强这些地区生猪养殖及运输环节的卫生防疫。 |
下一篇:猪瘟灭活疫苗抗体消长规律动态研究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