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朱信凯等 - 小 + 大
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有效地在城乡协同发展中贯彻落实呢? 一方面,要树立节能降耗观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共中央宣传部,2016)。”节约集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另外,还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要加强治理保护力度,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路线。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加强保护,切莫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对此,在农业领域,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应加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六.促进农民增收,落实精准扶贫,确保实现全面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变期盼,也是党和国家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新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村的小康建设工作非常重视,他曾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在2013年11月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并对此提出“四个坚持”和“八个要求”,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并以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加大各方帮扶力度,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检查督查为“八个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扶贫工作的深刻解读和正确引领。 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农业劳动力投入水平,带来更大的生产动力;另一方面,扩大农民消费,打开农村市场,有效化解和消除当前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既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更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朱信凯,2008)。在2016年4月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 要实现农民增收,需要专门性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配合,比如:合理发放农业补贴、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改革等。但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还是要谋发展,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极,从而带动农民就业,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1989年习近平同志对于闽东地区落后原因的深入调研和剖析的案例中。习近平同志通过对闽东落后地区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贫困的一大症结: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难以进行企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无法进行区域内部的互补协作,不能形成名优特产品的宏大阵势,致使沿海优势发挥不够充分,山区资源开发步幅缓慢。因此,习近平同志认为:“制定和完善产业结构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已是当务之急。”对此,习近平从闽东实际出发,提出要立足“大农业”的区情,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工业,以发展工业来支援农业,工农业联动;因地制宜,立足区域优势,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促其上批量、上规模,追求规模经营效益(习近平,1992)。习近平同志对于闽东贫困地区的详尽分析以及所提出致富对策,对当前农业与农村发展工作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我们应从“大农业”角度挖掘,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占比;促进新型产业与农业结合,如观光农业、农产品电商平台等让农民参与其中;挖掘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的增收潜力,促进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以实现农民增收(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2016)。 |
上一篇:国家可否立法建立畜禽养殖保护区?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